用民主的方法对双管单位进行监督和评议。三是购买服务机制。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契约式管理模式,由政府出资购买民间组织的服务,再按契约约定进行管理,从而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深层的机制支持。四是协商共治机制。潍坊社区还在社区事务协商委员会基础上,按照社区共治的理念,设计成立社区委员会,把街道党政领导成员、驻区单位、区政府职能部门派驻机构、社区群众代表整合到一个共同的协商、议事组织中,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提供了载体。
同时,社区党工委还着力培育和利用五种载体——社区党建工作会议、社区党员代表会议、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在职党员理事会和阳光驿站(党员服务中心)——来组织和发动各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形成了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以社区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级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3.建设社区文化,培育居民共同的社区意识
长期以来,基层社会组织的主体较为单一,只存在行政组织——街道与居委会,其社会活动的开展也主要是为了贯彻各级党委、政府的决定,其倡导者和发起者往往是街道的党政组织,居民参与是比较被动的。随着基层社区社会性的不断增强,居民的自主性意识增强,其自主组织、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也日益提高。
在潍坊社区,每年开展由辖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居民群众参加的体育健身节、科学普及节、文化艺术节、教育读书节等社区“四大节”,每个节历时三个月,居民可以各取所需,找到合适自己的菜单。潍坊社区(街道)还投资建立了全市第一个街道社区科普中心,开设了潍坊社区学校和14个居委会分校,全面举办各类文明礼仪、书画、英语百句、烹饪、插花等数十余门课目,每年3万余人次参加学习。
在文化活动组织方面,采用合同外包与技术层面的合作等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升活动的艺术层次。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党政的主要职能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提供公共服务。
由于许多文化活动主要由来自社区的自发性组织实施,因此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需求。党员、普通公民和社会志愿者通过共同参与颇具特色的市民学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互动与理解,社区居民对于基层政府的治理和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认同度越来越高。
三、结语:单位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互动与互补
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方式、决策机制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发挥单位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特色和优势,两者相互促进、互相融合,以提升党对城市基层社区的领导能力
在城市社区的组织生态丛林中,城市社区党组织凭借其拥有的不可替代的权威资源、组织资源和群众工作的经验,借助组织手段、制度手段和文化手段的不断创新,以及适时地调整其与上级组织的关系模式,使其成为引导和凝聚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导性力量。社区党组织在领导方式、决策机制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单位角色功能的同时,其社会角色的功能也日益显现。两种功能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对加强党对城市基层社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潍坊社区(街道)的实践看,社区党组织在承担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其领导核心作用通过积极运用组织、制度和文化手段,变得更为强化了。潍坊社区党组织在实践创新过程中,工作领域进一步向社会拓展,工作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协商与参与,工作方式更趋柔性化,构建了一种基层党组织之间、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支持和服务的关系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党对城市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