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街道本身、里弄党支部及所属经济实体的党组织,不涵盖街道辖区内的各种级别和类别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在街道辖区内,驻区单位和街道之间,也就是所谓条块之间,仅有极为微弱的关联,基本上各自为政,各种条条之间更是不相往来。这种“千条一块、条大块小”的区域组织格局是与计划经济时代单位体制在党组织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城市的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出现了大量外省市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二是街道大量的集体经济企业的转制,导致大量的职工脱离了单位,没有正式工作单位的人愈来愈多。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单位的社会功能逐渐萎缩,单位不再提供住宿、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保障,使这些居民对单位的依附关系逐步解体,他们变成了社会人,社区成为他们的归宿。三是各种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出现,游离在传统的单位为主、街道为辅的二元主辅结构之外。同时,随着城市建设、住房体制改革和商品房开发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混杂居住在小区楼盘之中。
然而,在区域组织格局中地位弱小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无力承担起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需要他们承担的大量资源整合、利益协调、公共服务和社会稳定的功能。为应对日趋成型的城市多元社会结构给传统党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模式带来的挑战,有效地弥补党组织建设的空白点和社会管理的盲区,上海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社区改革。一方面,街道通过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社区事务协商委员会等机制,提高街道党组织面对区域性工作的组织和整合能力。另一方面,赋予街道新的事权和管理权力,并实行新的财税体制,使街道财力逐步增加,提高街道的工作地位。
在党的执政体系和城市政府管理体系中,街道越来越被赋予以基础性地位。在社区中各类组织交织的关系网络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日益成为最关键的联结点。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各项工作之间的联动性日益提升,潍坊街道党组织逐步形成了“区域大党建”的整体工作格局和工作思路,着力建设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能力、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水平。2004年,潍坊新村街道党工委改建成潍坊社区(街道)党工委,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对区属派出单位实行双重管理制度,使街道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上的协调权落到了实处。2005年前后,潍坊社区(街道)实行体制改革,按照大系统、宽职能的设置,社区党政内设机构全面整合,社区(街道)党工委成为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领导核心。
在自身作用和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潍坊社区(街道)党组织切实担负起领导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职责。1998年前后,为增进对两新组织党员的服务,开拓基层党建的新领域,潍坊社区成立了以“两新”组织为工作目标的党建办,着手建立了一系列新型基层党组织载体。1999年,潍坊社区成立了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不依托单位而是依托整座商务楼宇组建的联合党支部——“嘉兴大厦联合党支部”。随后,街道党工委在“两新组织”中建立了大量的“新经济组织党支部”,如在一个企业内部建立的独立党支部,按照“行业”和“地区”为单元成立的联合党支部,还有按照党员的职业和社会属性,探索成立的“社区保安队联合党支部”、“大厦青年知识分子联合党支部”等。2005年,潍坊社区开始探索从“支部建在楼上”向“支部建在片上”转变。新型的社区党建更多地体现了“区域性大党建”的开放性、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