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城市社区党组织单位角色功能的发展变迁及其表现;社区街道党组织社会角色的发展变迁及其表现;结语:单位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互动与互补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型的城市多元社会结构给传统党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模式带来挑战,街道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大大提升、街道党政直接面对基层社会,是国家政党体系与社会的联结点,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被推到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前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区表达参与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整合社区各种社会力量、建设社区文化,培育居民共同的社区意识、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方式、决策机制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发挥单位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特色和优势,两者相互促进、互相融合,以提升党对城市基层社区的领导能力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在应对体制外资源大量增加、城市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中,街道党工委自身也从一个力量弱小的末端,发展壮大为代表国家权力对多元化的社会进行有效整合和互动的“排头兵”。从这个意义上讲,街道党组织的单位制属性在社区建设的背景下,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有所增强。
适应社会的转型和变迁,建立在传统单位制基础上的城市治理模式开始逐步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转变。城市社区党组织在承担社会矛盾化解、群众利益表达、社区文化培育以及社会力量整合等社会职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社会自主性空间逐渐扩大,社会自由流动资源增多,上海城市社区的社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为此,上海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体制和机制上做了许多探索和创新,使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社区党组织在调整优化自身单位角色的同时,社会角色的作用日益显现,并承担起重要的社会功能。本文将以浦东新区的潍坊社区为例,对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单位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嬗变与构建进行分析,为正确认识和理解社区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一、城市社区党组织单位角色功能的发展变迁及其表现
计划经济时代,街道党组织在中国城市社会庞大的单位体系中,无论是从角色、职责,还是从地位、权力上看,都处于“伞状结构”的末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型的城市多元社会结构给传统党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模式带来挑战,街道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大大提升
在改革开放以前,“单位”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社会调控单位和资源分配单位。在城市社区中,社会成员总是隶属于一定的“单位”。按照级别高低和职能与行业分布不同,单位被政党和行政的力量分割成若干个平行林立的管制领域,任何单位都是这一领域中的一个构成要素。
潍坊街道成立于1986年7月,当时辖区内共有22个居委会,99个企事业单位。街道内居民主要由市内的动迁户构成,绝大部分居民都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没有工作单位的人员很少,也就是说,当时潍坊街道的居民大都是单位人。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不仅是他们工作的地方,是获取合法身份和社会认可的根据,而且是他们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的主要来源,单位成员主要通过单位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当时,街道总体上仍然是计划经济的单位社会中一个有机的组织部分,居委会仍然是以单位的模式运作,管理对象主要是没有正式单位的居民,而退休人员仍属于原工作单位,同时也被纳入街道单位—居委会体制进行管理。街道党建的工作范围则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