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农民工就业和社保调研报告

会的同步换届工作。

  3、有些学校教代会程序不完善,比如没有学校和工会的财务工作报告,即使有,报告内容表面化,大帐目多,明细帐目少,关键帐目采取回避或含糊的手段一带而过,让代表雾里看花,看不明。

  4、行政领导往往把让他们感到头疼棘手的问题推到教代会上,让代表审议决定,这也无可非议;但是,有些应该放到教代会上让代表审议通过的重大事项,比如较大的硬件投资项目或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并未让教职工参与,忽略了民主决策和监督。

  5、有些学校教代会没有给代表提供撰写提案和批评意见的渠道;有的学校设立了这一环节,但对代表的提案和批评意见要么敷衍了事,要么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6、有些学校领导对教代会的职能混淆不清,闭会期间碰到问题,常常让仅在代表大会期间履行大会有关事项和程序职能的大会主席团审议决定有关问题。而大会主席团在平日闭会期间是没有审议和决定有关事项的权利。

  7、有些学校教代会上搞的有关民主测评活动,当时不公布测评结果,说是作为领导以后对有关人员和工作的考核依据。这种做法缺乏公开性和公平性,也不尊重代表的民主权利,暗箱操作在所难免,群众意见很大。

  二、校务公开不健全,流于形式。

  1、有些学校未建立完善的校务公开机制,校务公开形式单一,把校务公开狭隘地理解为公示,以为有了公示就是校务公开了。其实公示仅是校务公开的一种形式,它还包括多种形式,比如教代会、全体教职工大会、教工民主协商会、民主党派座谈会、离退休教工座谈会、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学生座谈会、校长信箱以及热线电话等等,这些都是校务公开的有效途径。而事实上,有些学校并未建立这些机制,或者并未充分发挥这些机制向教师和学生公布学校的重要事情和应知的事项。

  2、有些学校领导独断专横,仅凭个人的喜好或亲善关系,未经正常程序,确定评优、晋级人员,未经公示就上报;有的虽经公示,但流于形式,无视群众的意见,找出种种理由给予否决;有的仅在局部范围内加以通报,就算公开了。

  3、不少学校的领导忽略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和平等协商的权利,擅自作出一些违背教师意愿或利益的决定。例如,周末、节假日违规上课,特别是炎热的暑假,都是学校单方面作出上课的决定,从不与教师协商和征求意见,教师只有无奈的服从。这种做法本身违反了上级不准节假日上课的规定,同时也侵犯了教师合法的休息权、健康权和合理的报酬权。

  4、有些学校领导未发挥所建立的民主监督机制的作用,忽略这些机制的存在,常常越过它们(如:工会、学校财务监督小组等),直接作出决定。

  5、有些学校挑一些估计群众不会有太大争议的事项给予公开,对于容易引起群众争议或反对的问题采取不公开或回避的办法,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6、有些学校对于一般性的、规模不太大的硬件投资或维修工程,往往不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而是个别领导说了算,缺少民主监督。

    三、工会得不到重视,难以发挥作用。

  工会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社会法人资格的群众团体组织,肩负着参与(民主参与)和维护(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两项重要职责,应该在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工会往往受制于行政领导,难于真正发挥参与和监督作用。

  1、有些学校首先从工会主席设置上加以限制。一种情况是只设工会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郊村城市化发展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行业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调研报告
       体育科研队伍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学校德育课题调研报告
       对外贸易形势调研报告
       农民生活水平调研报告
       基层党员还头致富调研报告
       乡镇统计调研报告
     
    实验报告范文
    抓好信访构建和谐社会
    公司行政部年终总结
    公司办公室计划
    综合自然地理教学实习报告
    医院护理总结
    一个警察的演说材料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实施…
    国土资源局计划
    市委干部在农业会的发言
    农民大学生培训工作方案
    农民节水增收工作方案
    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
    农民工职称评定工作安排意见
    农民学法用法工作意见
    农民体育健身实施工作方案
    村级农民用水考核管理办法
    保障农民工工资准时发放工作
    农民参保资金收缴情况报告
    调研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