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园区企业、县城宾招场馆推介。据统计,通过技能培训,××村有300多名村民在工业园企业中实现了就业,县城所有餐饮宾馆的工作人员中几乎都有××村的村民。二是对有经营头脑和自主创业愿望的,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提供创业培训,在税收、办证费用等方面按照下岗职工创业的标准予以减免,并向他们提供一定的小额贷款。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村有近百人办起了小餐饮店、小型机械加工厂等实体。三是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村民,由政府出资购买一批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如县国税局、地税局办公楼都建在××村辖区内,建设时征用了该村土地,其招聘保洁、保安岗位都优先安排给××村的村民。
对策三:有效疏导与严格堵治相结合,实现个人建房合法化
城郊村村民强烈要求私自建房,但规划审批相对滞后,加上监督管理不够到位,违规违章建房特别是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突击加层的现象比较普遍,已成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处理起来比较棘手的一件事情。对此,××县采取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按照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由县政府在新城区中心地带统一征地50亩,用于××村拆迁户安置,采取拆一补一的原则,凡是××村拆迁户和符合建房条件又自愿拆除旧宅基地的都可以到那里建房,由政府统一房屋外观设计,统一楼层高度,完善基础设施,农民出资自建。另一方面,对于今后出现违规建房的,一律按违章建筑予以坚决拆除。通过疏堵结合的办法,既保证了城郊村村民居者有其屋,同时又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实现村民与政府的双赢。
对策四:提升素质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实现农民观念现代化
城郊村村民在失去土地依附后,虽然在身份上实现了村民向市民的转变,但多数村民的交际范围仍然局限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休闲娱乐也仍然以玩麻将、打扑克为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尽快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县主要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加快撤村并入社区的步伐,对紧邻城市又完全无地的村民小组,就近并入已有的社区居委会,实现了村民社区化管理;二是通过以社区为平台,经常组织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对刚进入社区的村民开展城市文明规则意识、交通意识、环境卫生意识、人际关系意识等培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不合时宜的传统意识,促进村民与市民的文化交流,加快村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更新。
对策五:政策扶持与发展三产相结合,实现村集体资产股份化
要使部分城郊村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到壮大,政府可在征用土地时,考虑给他们预留一定的土地,拓宽村集体和被征地村民生存发展空间。具体操作上,为了使被征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有长远稳定的保障,在征地规划过程中,可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一定面积的经济建设用地,支持被征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从事生产经营,鼓励村集体建造写字楼、商住楼、市场等,被征地村民可以以土地补偿款入股。这样一来,既可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又可提供一定的岗位安置被征地村民,实现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良性互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