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2.71:1,2000年的2.79:1和2003年的3.23:1。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所享有的各种福利,比如,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等,农村居民并不享受这些福利。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福利因素考虑进去,有专家估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一)农民收入来源分析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使得农民收入来源结构摆脱单一形式,出现了多元化构成格局。
1、收入构成
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5个部分:
(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根据数据统计,2000年农户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仍占家庭总收入的65.5%,由此可见,这部分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外出务工收入: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现,改革开放浪潮下,外出务工成了农民获得农业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选择。这是一种工资性收入,2000年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这项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7%、14.5%、15.4%、14.2%。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而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曾是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刚刚兴起时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但是由于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都遇到了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等问题,这种收入的增长逐渐开始乏力。
(5)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
2、收入构成特征
从以上关于农民收入结构的分析可见,虽然农业盈利水平降低,农民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出现负增长,但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而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新来源,也在支撑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农民收入的增量来看,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二、三产业及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3左右。特别是随着农民从农业中得到的收入增长乏力,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农民通过外出务工经商和在乡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得到的收入逐渐在农民增收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与提高农民收入的出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全民共享、城乡共进。然而,在城市奔小康呈现大好局面的同时,与之相对的却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从而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步履蹒跚的尴尬局面。农村的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
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