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参加集体娱乐活动
在农村,春节期间的集体娱乐活动主要体现在一些集体性的民俗活动上。比如踩高跷、舞龙、舞狮、庙会等民间传统娱乐方式。这些内容不仅是增添过节氛围、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也对农村经济的繁荣有重要影响。其中以民俗庙会的影响最大,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它最早起源泉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充实。明清时期,庙会发展到顶峰,成为集宗教信仰、游乐玩赏、商业集市于一体的大众化文化节日。如今,庙会依然在农村过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其他娱乐活动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春节时全家外出旅游等时髦过节方式也开始在农村发展起来,但是选择这样的过节方式的家庭所占比例尚比较低。
三、 分析: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特征浅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所谓“农民富,天下富;农民稳,天下稳”,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农村改革20多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先后采取了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民收入结构等办法来推动农民增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 397.60元增加到1990年的686.31元,1995年进一步增加到1577.74元,1996年又在国务院采取大幅度提高订购粮价格的情况下出现9%的增长,达到1926.07元。但是自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为4.6%、4.3%、3.8%、2.1%,分别比上年减少4.4、0.3、0.5、1.7个百分点。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纯收入达到10642元。随着农民收入状况的不断变化,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改变,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公共商品的供给和农村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生活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农村经济来源分析,农民收入分为工资性、家庭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个方面的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劳务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如种粮、饲养畜禽等的收入,财产性收入主要是对外投资和财产租赁等取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与国家的支农政策等有关。从全国的情况看,在各种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最大,增长势头也比较好。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措施和潜力是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如下表:
]
倘若说收入状况说明的是农民改善生活水平的基础的话,那么消费才是真正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途径。而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所以收入状况对农民的消费水平和整体生活水平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1997年之后中国农民收入持续缓慢增长是其消费增长显著低于gdp增长的直接原因。1998-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9%,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前者显著慢于后者。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逐步拉大。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已由1985年的1.86:1上升到1990年的2.20:1,1995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