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这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抓紧抓好“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结合起来,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新建、扩建和改建农村校舍,彻底改变农村学校小、散、差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组织城市学校选派校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避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2)要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充分发挥城市的教育资源优势,依托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研修基地,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每年推出一批星火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对达到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具备技术职称条件的,颁发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并优先扶持其产业项目发展。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成为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3)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当前的重点是解决就医及养老问题。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创新卫生支农和扶贫机制,加快形成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老有所养问题。
(4)要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素质修养。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清晰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着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汗水,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初步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广大农民群众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迸发出无穷智慧,创造了无数奇迹。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真抓实干、不懈奋斗,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20,862字)
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方财政研究中心杨灿明,刘京焕主编:《中国地方财政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杨朝英著:《福建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影响研究》。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文献来自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3]中国消费网:《调查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首因》。
直接来源:https://fi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