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这次调整的核心是减负。作为第三次大调整的新农村建设,是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方案,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措施。三次调整内容和意义不一样,过去政策是单向的,而新农村建设是系统性、综合的政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认为,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方位政策设定。在以往的农村发展研究中,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已经达成共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三农本身,而是与之相关的整个宏观经济政策,所以要“跳出三农看三农”——我们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促进城镇化进程;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量的转移农村劳动力。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宏观,整个国家的格局问题。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客观规律的要求。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林毅夫的估算,到202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使降到45%,仍会有近7亿人,到203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0%,还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
那么,有着大量人口生存其中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了,农业怎么办?农业如何具有竞争力?如何使农业和国际接轨?城镇化之后,农村怎么办?农村是否能够成为繁荣的、农民能够享受和城市一样公共产品的、安定繁荣的农村,而不是凋敝的农村?留在农村的农民能不能过上富余安定的生活?这些问题都要认真思考。所以,正如张晓山所说:“跳出三农之后,还得回到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因此,将三农政策统一到新农村建设,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三农政策的目标和未来的追求”。张晓山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农村找到的新质点。”
其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选择还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这就是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困境。日前,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5中国最发达县域经济论坛上指出:当前农村发展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是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增收难度明显偏大。而这些,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多一些科学的思考和现实的对策。
(一)着力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1、增加财政投入,减轻农民负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财政对我国农村公共品的投入,让农村也逐渐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温暖,这对于缓解“三农”困境中农民最迫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困难具有关键作用。但是,我国现在有2.4亿农户,国家资金难以满足大量小农户的分散需求,只有在农村形成必要的承接投资的组织载体的条件下,才能把国家的支农资金落到实处。因此,各地必须转变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目标,把工作重点下到基层,努力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创造条件,才能落实中央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也才能真正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财政投入在整个支农体系中应起主导作用。当前,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应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坚持支农投入与减轻农民负担并重。要努力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要积极推进和巩固农村费改税的成效,逐步削减农业税种,千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