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当前农村部份农民党员组织纪律涣散,党的意识弱化,思想观念陈旧,党性修养偏低。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搞好生产经营,多赚钱才是实实在在的。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他们对“农村党员是否也讲奉献?”、“农村党员与普通群众的区别在哪里?”等问题困惑不解。有的一味地强调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谋取个人利益,“只管自己富,其他都不顾”,存在比较严重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据调查统计,当前农民群众中认为农民党员存在“少部分”不合格的人占48.7%,可见在群众看来,党员不合格已不是个别问题。一些村农民党员包括外出党员对村党组织活动不感兴趣,经常以影响赚钱为名不参加组织生活,以组织对自己帮助不够为由不做组织分派的工作,不愿或不缴纳党费,甚至认为党员身份是一种负担,相当部分村支部党员会议,因参加会议党员少而无法召开。有些支部为开会不得不挤出资金给参加会议的党员发放纪念品或吃上一餐。一些集体经济差的村因此一年无法开上一次党员会议,有的农民党员不仅不履行党员的义务,而且连正常的公民义务也不履行,成为落后于群众的“特殊党员”;还有部分党员思想上完全丧失信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立场。据调查,有13.5% 的党员认为“党员可以信仰宗教”,13.0%的党员无法断定“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相当部分农民党员,对身边的一些封建迷信现象听之任之,制止不力,甚至于主动参与,盖房搭屋请“风水先生”、治病疗伤请巫婆神汉。这些问题原因有三:一是党员身份的光荣感在农村弱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村党员就业方式从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到趋于多元化,生活空间也突破了原有的村落地理范围,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正如有的党员说的“党员不党员,就差二角钱”,农民党员在群众中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得不到明显体现;二是宣传思想工作功能弱化。一些村级组织片面强调经济工作,“关注点” “兴奋点”没放在党建上,在选拔基层支部带头人时,往往偏重于发展经济能力的考核,而忽视了他们抓思想宣传工作能力的培养;三是为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工作弱化。近年来农民群众利益得到重视,而作为农民党员,其生产、生活情况却很少得到过问,党员的实际问题解决很少,除年前慰问困难党员外,村党支部很少过问党员生产生活情况,加上村集体经济薄弱,党支部难以解决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使他们难以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所代表的先进性;从而导致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出现误区或偏差。以致产生“有困难不找组织找亲朋,有纠纷不靠支部靠族长”现象。
〔二〕总体素质较差,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党员素质总体偏低,存在“一高三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水平偏低,“双带”能力偏低。某县2271名农民党员中51.6%为小学以下文化,高中以上的只占2%。大多数农民党员对党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一知半解。另一方面“老龄化”现象严重。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不足农民党员总数的30.8%,50岁以上的则占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以某乡镇为例,该乡共有农民党员234人,高小以下文化程度164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70.1%;60岁以上党员83人,占35.4%。某乡镇前宅村全村党员40人,其中70岁以上就达15人,占37.5%;小学以下文化28人,占70%。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党员客观上存在的“老龄”现象。有的自然村甚至出现“四个党员三颗牙”的情况。农民党员素质偏低的原因有:一是近年党“源”偏少,“入口”过宽。由于近些年农村农民发展经济的热情高涨,对入党入团的追求相对减低,具有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