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他们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归属感和融入感,使施教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信赖、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心理状态,使反腐倡廉建设的目标转化为教育监督对象的心理目标,教育监督对象的心理投入量就会随之增加,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得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效果也必然会随之突显。
例如绿洲公司开展的“算‘七笔账’知荣明耻”专题教育活动。注重运用了心理投入原则,通过对腐败分子警示案例的剖析,和大家一起为腐败行为的代价细算了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和健康账等“七笔账”。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腐败行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触动了大家的内心世界,帮助教育监督对象理清了思路、权衡了得失,取得良好的效果。
3、运用心理平衡理论:所谓心理平衡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和现实所得相对协调而形成的和谐心理状态,反之则是心理不平衡即心理冲突。反腐倡廉建设应积极关注教育监督对象所处的实际生存环境,因为现实生活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行业不同产生的收入差距、不同年龄段心理需求的差异等等都是形成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反腐倡廉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合理运用心理平衡的原则,着力倡导“知足知止,崇俭治奢”的理念,营造一种充满情感、知足长乐的心理环境,从而在源头杜绝由于心理失衡而导致的腐败行为。
例如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的“回头看”活动,让大家对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做个纵向的对比。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回顾自己入党的动机和经历;通过体会自己岗位的变化,感受组织的培养和同志的信任;通过比较自己的个人收入,体验用诚实劳动不断提高收入成就与满足……“回头看”的个人纵向对比,有效地运用了心理平衡理论,较好地处理了人们的攀比心理和现实所得失调而出现的心理失衡问题。
4、运用领导心理学理论:在反倡廉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育监督对象心理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并研究出相应的教育监督的方法和对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反腐倡廉建设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着各种需求的人,其产生的思想意识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要发挥反腐倡廉建设的统领作用,就必须了解教育监督对象的思想状况,发展的程度,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监督策略,这也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工作传统。正确地运用领导心理学理论,才能使反腐倡廉建设真正成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帮助人、塑造人的阵地,才能为教育监督对象树起预防腐败的“防火墙”,纪检监察部门才能被教育监督对象视为知心、贴己的主管部门。
例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就是反腐倡廉建设中领导心理学理论的生动运用。每个单位或部门最了解自身的实际和人员状况,通过“责任书”的逐级签订,不仅把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进行了逐级的分解落实,同时也明确了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领导责任,确保了反腐倡廉建设的主线上下贯通。
5、运用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调动人类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对人的行为活动直接发生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有爱、归属感、安全感以及被人尊重等的五个由低到高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职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信息能否沟通,彼此是否尊重,能否被他人重视、信任等因素,对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来说,我国人民重友情、讲交情,倡导关系融洽、和谐,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的思想和意识行为。传统的反腐倡廉建设往往仅局限于外部的帮教、指导,而忽视了内在的五个层次需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