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生活也趋于正常。
3、加大“四林”建设力度,防风固沙网络已逐渐形成。多年来,我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上始终存在片林多,林网少,布局不合理,有林地分布不均衡的实际,严重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近几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四林”建设力度,针对草原和耕地严重沙化的实际,以及“四林”建设上严重滞后的现状,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对重点地块进行重点治理。全长143.2公里的林-肇路除部分不可及地段外,全部实行了樟子松绿化;庆-西路绿化已全部完成,每侧的防护林带宽度达到50米,营造了全长89.8公里的绿色通道。在村屯绿化建设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仅今年就绿化30个行政村,营造护村林1300亩。严格控制农防林的采伐,采取“必须有接班林、交纳育林基金、伐后必须全部更新”的办法,使全县的农防林建设既新增加了有林地面积又保证了原有林带庇护农田的作用。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以护村林为点,村屯披绿装,护路林成线,农防林成网,固沙林成片的合理格局。
4、在树种结构上搞突破,林业产业化有新成果。多年以来,我县在造林树种上一直以杨为主,营造杨树纯林。2001年以来,我县在树种结构调整上有了新的突破。到目前,樟子松造林已超过15000亩,仅今年就栽植樟子松7000亩。大面积栽植樟子松不仅提高了我县森林的生态效益,而且给我县的森林旅游业增添了新靓点。在治理生态环境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开始强化林业产业化建设,积极发展经济价值高、适应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山杏作为主栽树种,共栽植山杏4万余亩,为今后引进杏仁加工业做好原料储备。同时利用未郁闭幼林地开发防风、板蓝根等中药材2万亩,种苗产业和森林湿地旅游业也都有了较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今后的林业发展中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5、更新改造有新举措,迹地造林有新突破。为了保证林地面积的落实,首先从确保迹地面积不流失抓起,具体采取两条措施。一是通过收取更新保证金的办法,二是不更新造林不给采伐指标的办法不让采伐迹地流失。五年来,累计采伐迹地更新造林达30000亩,仅2006年一年就完成更新造林10000亩,在采伐迹地不流失、更新改造上有了新的突破。 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我县环境有了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天气质量有明显改善。我县境内有八大沙地、两大荒坡,生态环境脆弱,沙区人民饱受风沙之苦。沙田沙地老百姓有一句顺口溜说:“沙田人真是苦,每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经过多年的建设,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沙进人退的趋势得到明显遏制。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8.97%以上,扬沙天气明显减少,昔日风沙弥漫的恶劣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二是沙化土地得到有效遏制。我县地处嫩江沙地中部,科尔沁沙地边缘,沙地面积247万亩,占幅员面积的26.8%。过去因为遭受风沙侵袭和沙尘暴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粮豆薯平均单产只有72.5公斤,现在形成的区域性综合防护林体系使粮豆薯平均单产提高到233公斤。其中由于林网的庇护功能,粮食产量净增10%-15%。拓宽了沙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空间。经过多年的工程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8.97%以上,沙化土地面积在逐渐减少,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年来,没有再发生风剥地毁种现象,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我县的农业生产由传统的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初步扭转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轨道上来,为我县建设“生态名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草原退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因为遭受风沙侵袭和沙尘暴危害,我县草原严重沙化、退化和碱化,平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