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新农村,困难还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可喜的是通过接触和群众反映该村有一个团结齐心的村领导班子,村支书杨金友踏实稳重,在书记岗位上30年来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山场资源,走多种经营发展的路子并小有规模,村级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是在他的多方求助下贯通了全部10公里的初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村主任徐云开年轻有为,有经济头脑,富有开拓精神,在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肯动脑、有点子。
二、思路与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良好状态,它函盖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等内容。具体的就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因此,对于凡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着重从抓好帮助农民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
(一)从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1、严格管理,全面规划建设农民新村。遵循“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的指导方针,做好村庄规划。凡村是一个自然村较多(12个村民组有9个自然村),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的行政村,除上、下凡和大川相对集中外,其他都是依承包山承包地而散居,在编制凡村村庄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现状,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换新、以旧改新,规划区内新建民房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手段,不能简单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千房一面”,规划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民在建牛栏、猪圈、鸡鸭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用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村庄建设或改
和我县大多地方一样,凡村也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场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这些都是大都市的人们非常向往的所在。他们有意在这里安营扎寨或短期居住,共享“农家乐”。目前已有一范姓沪商决定在凡村丁岭向该村租用土地依两个山丘建设“生态园”,园内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兴建一批木屋,以吸引沪人一年四季来村小住。我认为这是我县的一大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借势充分发挥其作用。建好“生态新村”起码有以下三个好处:一是实现城市人与农民的直接融合与思想观念及信息的交流,互为取长补短,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可以拓宽农民辛苦劳动收获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与城市人的直接交易,提高农民收入;三是“生态新村”不但本身是一个亮点,而且可以有效带动和改善凡村的基础设施(有外商的投入和支持)。用地方面,建议全县在凡村先行试点,根据皖政(2002)60号文件精神,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体土地流转形式解决,或“租赁”,或“入股”。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但可以增加供地农民的收成,而且还可以带动当地群众的其他收入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为突破口,改变村庄“脏乱差”的现象。改水方面:加大投入,继续实施好农村“人饮工程”,首先拿出一部分资金,修缮、改造和巩固好已建“人饮工程”(因原建工程投入少,质量差,加上多年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损坏,需维修、扩容),确保其高质量高效率地发挥作用。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增加政府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好凡村剩下的1/3人口卫生饮用水问题。改厕方面:使用政府拨付的每户800元的发展农村沼气专项资金,用2年时间拆除现有全部露天厕所,结合“沼气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