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从这次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教师课堂上都要设计探究学习的环节,即使是概念性的知识,陈述性的知识也要让学生去探究,其结果使学生产生不了探究的欲望,大多数学生动不起来,只能当收音机,坐久了还有的开小差,影响了课堂纪律。
8、忽略现代媒体的作用. 现代媒体的作用是为激发兴趣,突破难点,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 ,理论上为师生了解现代教育信息和教育方法提供了便捷,但真正用于教育教学少之又少,甚至连录音机等简单教学设备都不想用或不会用,谈何教学手段更新与教育质量提高!
9、关注优生,忽视大多数。教师不面向全体学生,名义上是多让学生活动,实际上是几个优等生控制课堂,读说演练,都是那么几个人,一两个学生当主角,其它学生当配角,或者是观众,只是看与听,呆坐不动,到后来他们连手也不举了,因为举也白举,老师早有安排。
10、课题研究成为个别教师的行为。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只有一些领导干部和个别教师参与,将教学和研究割裂开来,为研究而研究。
(二)形成原因
教师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上问题,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倾向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观念的转变到行为的落实,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与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能力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还客观存在。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不到位
学校领导还没有真正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虽然都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策划了系列性的教学教研活动,但还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没有深入到教学具体问题的层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停于表面,流于形式。部分教师课时太多,无时间备课,缺乏用心和效度。有的备课也是应付,图数量不图质量,也无人认真阅读整理,变成自己的教学智慧,故而常教无新。薄弱学科由于无专职教师,基本上只教不研,个别学科只有一人,无人交流,只能自我修炼。再加上评价不科学、不全面,只重视考试科目,不重视非考试科目,导致“考什么教什么”,师生打疲劳战,以时间换取分数。非考试科目则教不教无所谓,任课教师缺乏竞争力,教学无热情。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从调研来看,教师年龄老化,教师平均年龄为43—46岁。70%的老年教师是民师转正,虽然通过函授学习获得了中师文凭,但是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薄弱,现代教学能力普遍偏低。45%的中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较强,但敬业精神差,职业倦怠情绪较浓,得过且过,或学科素养欠缺,常规意识不强。大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准新课程理念,不明白教材编者意图,学法指导能力差,无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3、教师培训,学而不用
近年来,尽管市局已对绝大部分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学得不实或学而不用.课堂上,尽管一些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活动以体现对“主体”的尊重,都很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以显示思维的活跃,但听完之后总感到缺少一种让人回味的东西,教师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学生的讨论虽然热烈,教师却给不出高出学生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
4、传统教学的惯性
教学改革必须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任何一种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又是那些大家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实施新课程,就是要改变教师在过去的学科教学中形成的严谨体系,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几乎是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