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3、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七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行业协会调控型。发挥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组织协调功能。由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协会或合作社,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建的县级食用菌、果菜、烤烟等产销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销售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构建了外辟多元市场、内建特色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户群体扩张型。能人大户以一带十同致富是激活农民调整结构的源动力。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牵头组成专业协会,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主导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镇东方红村致富能人,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资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2005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村组农户联合型。由村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或合作社,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联手经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产品质量效益逐年提高。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了"小江南"牌a级稻米绿色标识,实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四统一",每斤价格比原来提高了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主动挂、靠、联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村圆葱协会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会负责引种、推广日本卡木依、福星等新品种,东北农大定期派驻专家、教授对葱农进行培训和指导,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年产1.6万吨,全部出口俄罗斯,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向型特色农业一品村。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吸引农民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反哺基地及农户,形成了"利益均担、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贮藏、包装销售果菜等农副产品50万吨,龙头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县域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六是流通市场链接型。流通决定生产,销售决定效益,搞活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合作。推行"市场+农户(企业)"机制,积极组织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打破传统农业提蓝小卖的生产销售方式,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聚集民间资本2200万元建成黑木耳山野菜批发大市场,年实现销售量2万吨,销售额8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七是科技园区辐射型。干部率先垂范、自担风险建设园区是引领群众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推行"园区+农户"机制,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聚集辐射作用,促使农产品高产高效,这几年,沿道、沿河、沿边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40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配套组装,推动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4、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