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地方乡村沼气推广的调研报告

农村沼气利国利民,他不但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用能结构,而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良性循环,推进新农村建设,因此推广农村沼气意义非凡。如何让农村沼气在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是今后一段时间里农村能源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县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建立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以实现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技术,广泛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全面提升我县农村能源建设水平。为了更好的发挥农村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项目户走访、实地查看等形式对全县农村沼气推广做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沼气推广建设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浙西xx区,位于xx绿谷xx市的腹地,瓯江的上游。全县下辖1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总人口10.96万人,农村居民9.03万人,200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4.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267元,是xx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小县。至09年3月底,我县已推广农村沼气2000余户(池),涉及全县14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农户点火率80%,“三改”到位率60%以上。全县有沼气生产工60名,建立农村沼气服务网点28个,并且已购置沼气检测仪、维修工具等沼气服务器具28套。目前,08新增农村沼气608户刚结束,09新增项目正结合整治村工作以点面整体推进的态势在各项目村全面铺开。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县农村沼气推广建设工作得到了县、乡、村各级的高度重视,推进力度非常大,措施扎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全面完成任务尚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二、工作推进的几个特点

全县上下在推动沼气建设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从县委、县政府到各乡镇和职能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高度重视沼气推广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行政一把手工程来抓。

2、措施得力。县政府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沼气建设补贴。各乡镇和村也都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出台了程度不同的补贴和激励扶助措施,千方百计推动此项工作。

3、强化责任。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各乡镇把沼气建设工作与乡、村两级干部的考核挂钩,强化责任理,严格奖惩,形成了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理,上下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4、善于创新。在按照有关要求推广单户建池的同时,我县结合实际创新出了联户建池的新模式,有效降低了沼气建设成本,扩大了沼气使用覆盖面。在实践中创新发明木制搅拌器,使沼气池静态发酵变为动态发酵,有效降低了沼气后续管理成本。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沼气推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县、乡、村三级所付出的努力、做出的工作、取得的成效是应当肯定的,但其推进的艰难和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沼气原料使用面窄。目前我县沼气原料都以猪牛粪为主,建沼气池以农户家庭养殖为首要条件,原料来源面窄。因此,没有家庭养殖的农户觉得建沼气池没意义,这给农村沼气推广带来极大的困难。近年来随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规模化种养,家庭养殖量逐渐减少。再加上农村人口异地开发、异地转移农村留守人口不多,都是老人和小孩劳动率不高,没能力家庭养殖。所以沼气原材料使用面窄已经成为制约沼气推广的瓶颈。

[1] [2] [3] [4]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乡党委领导如何搞活农村经济的调…
       社会经济收入阶梯状况的调研报告
       资产管理机制变革的调研报告
       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创建的调研报告
       应届毕业生就业现实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党建调研汇报
       林业生产调研汇报
       最新大学生就业调研汇报
       20年农村社会稳定调研汇报
       学校20年科学发展观调查情况汇报
     
    国有企业党建八条意
    市对外文体交流方案
    乡镇土地整治项目工作方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
    工业局节能减排总结
    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
    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情况报告
    高校生促销社会实习报告
    人大代表会议讲话
    县水电站现状及发展思路调查报告
    乡村消防安全扶持实施意见
    农村开展美化乡村活动实施意
    乡村经济发展工作要点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指导意见
    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
    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意见
    乡村民居防震保卫工作意见
    乡村土地登记办证工作方案
    乡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乡村特困户帮建工作意见
    调研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