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中国西部城市数字化研究报告

准兼容。

3、先进性原则。系统所有组成要素均应充分地考虑其技术的先进性,只有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

4、安全性原则。在确保系统网络环境中单个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软硬件系统整体的容错能力、安全性及稳定性,使系统出现问题和故障时能迅速地修复。

5、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本着实用的原则,尽量选择扩展性良好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应用系统设计也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为今后系统应用的扩展和系统升级提供必要的接口。

(二)建设策略

1、协调管理。“数字达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管理是实现“数字达州”的关键环节,组织协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需要克林顿总统签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法令,其基本目的是有效地协调解决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问题。

“数字达州”建设不能仅依靠某一个行政部门来组织协调,为了有效地协调建设“数字达州”,应在市政府领导下,设立信息化办公室,并由市长或主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设立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制定”数字达州”的发展纲要以及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标准,解决各自为政,互相封锁等问题。使“数字达州”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康发展。

2、基础先行。建立“数字达州”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建设和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这两项可以齐头并进,因为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既费钱又费时的过程。要先下大力气尽快完成城市各种比例尺的空间数据的生产,并建立数据更新的机制,保持数据的现时性和权威性。

3、企业行为。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it产业又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只靠政府行为很难保证“数字达州”快速健康地发展。在筹划“数字达州”时应考虑引入企业行为。市政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市政府的经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公用信息数据,如城市的基础数字地图数据的生产费用,这种数据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属于社会公益数据,需要政府投入。二是控股公司,政府作为投资方参股,由公司来运作“数字达州”涉及到的一些大型工程,这种工程投资大,经济效益也高,如建立城市实时交通信息系统,它既是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投资也大。若城市的每台车都配备有这样的系统,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4、自我发展。虽然“数字达州”由政府牵头,但是持续发展要靠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支持,就是说要创造一个有效的机制和环境,能让承担建设“数字达州”的企事业单位从中受益,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使自身不断发展。要充分吸收我国网站公司发展的经验教训,既要有效控制不要一哄而上,又要引导企业不要一味烧钱,要想法让企业赚到钱。政府在“数字达州”的建设中也要从中受益,这种受益除了加快城市发展的社会效益以外,政府也可能得到直接经济效益,将收益增加的部分用于“数字城市”的再发展,即可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

5、先易后难。“数字达州”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但是社会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作为政府部门,要充分估计到“数字达州”建设的复杂程度和周期。建设“数字达州”时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建立那些并不复杂、经济效益明显的系统。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税务局任职期目标管理调研
       有关学生浪费的调研总结
       小学生环保生活的调研小结
       大学生暑期调研小结
       有关农民收入的调查汇报
       大学生恋爱的论证小结
       小学生自制能力调研小结
       农村环境污染的调查汇报
       有关新农合制度的调研小结
       农村人才的思索
     
    加强统计抽样调查工作报告
    社会帮带扶贫暨春季帮带活动月动…
    集团企业厂商洽谈会晚会节目
    理想读后感
    高中教师开学典礼发言稿
    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年活动方案
    半年支部对预备党员评论意见学校
    爱我中华演讲稿
    公司三代会文艺晚会串词
    纪检监察直机关会议讲话
    常委扩大会议新中国成立周年
    中国南极科考队启航
    中国国际矿业会议开幕
    中国生物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工作会上的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之七夕情人
    最新中国国际咖啡酒吧产业博
    中国共产党章程知识竞赛题目
    中国白酒品牌竞争力研究报告
    调研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