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市积极利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全市农业利用“三资”累计达到13.17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2.16亿美元,实际到位0.53亿美元,投入工商资本5.2亿元、民间资本3.6亿元,引进农业开发项目165个。“三资”开发农业,加快了我市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是带动了农业园区建设,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三资”的导入,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园区、旅游休闲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市利用“三资”已建成各类农业园区25个。集团投资1亿元,在新桥建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和苗木引繁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种植各类优质苗木7000多亩。镇科技示范园吸收客商投资800万元用于高档花卉种植。引进民间资本4000多万元,在洛社镇建成全省科技含量最高、种猪规模最大的综合型生态养殖企业,已成为我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之一。区年建设的太湖花卉园、龙寺生态园成为农业旅游的热点。
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加速了优势产业的形成。在“三资”带动下,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极富活力的优势产业。全市已建成万亩农业园区4个,万头猪场16个,万亩以上特种水产乡镇12个,5000亩以上优质蔬菜规模乡镇11个,千亩以上苗木镇10个。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种水产、水蜜桃、林特产、花卉苗木、奶牛养殖等优势产业。由于“三资”的大量参与,全市经济作物面积已占总面积的60%,亩均产出比纯粮食作物高出许多。
三是推进了龙头企业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我市通过引进“三资”,同时制订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培植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到年底,全市共有龙头企业4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达116家,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达12家。列入考核的4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利润实现同步增长。我市龙头企业已涉足粮油、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茶叶、竹制品、畜禽、水产等众多农产品加工领域,广泛带动了本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建设,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依托“三资”开发农业,发展起来一批农业企业,通过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市已制定各级各类农业标准32个;新通过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7万亩,累计已达52万亩;新增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73个,累计已达143个,其中部级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生态畜禽养殖场5个。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级农、水、畜产品检测中心全面建成,对生猪“瘦肉精”、蔬菜残毒等重点指标进行抽查。万昌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与日商合资兴建的创汇企业,总投资500多万美元,主要产品是速冻蔬菜,在镇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按无公害标准组织300多户农户生产各类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全面实行订单收购,栽培技术、加工流程和包装质量都按出口标准严格把关,目前该公司生产的速冻蔬菜90%出口,年创汇350万美元。兴立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已获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滨湖唯琼园艺发展有限公司从独家引进培育的葡萄新品种紫提,在超市售价达每公斤30元,且供不应求。
我市积极引进“三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的体会有四点:
一、加强领导,强化“三资”开发农业的组织保证。加强组织领导,把引进“三资”开发农业摆上重要位置。市成立了全市农业利用“三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