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党员队伍素质提高难,先锋不先进。在这次对40个企业的抽样调查情况看,共有党员5709人,其中:30岁以下党员481人,仅占 8.43%,60岁以上党员1362人,占23.23%。党员队伍明显倾于老化。从文化结构看,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党员数345人,占6.04%。高文层次党员数明显偏少。更为
严重的是,去年40个企业只有19个企业发展了110名党员,占党员总数1.93%,有21个企业没有发展党员,从这组调查数据说明,企业要求入党的人数逐年减少。党组织在这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由于企业效益不景气,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党报党刊无法订阅,想上党课找不到资料,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载体,大多数困难企业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导致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减弱;同时,年青人的价值取向从重政治转向重经济,从重本本转向重实际。这种状况如不能得到改善,将使企业党员队伍出现年龄断层现象。
5、企业党务干部处境难,待遇不留人。调查中,有一位老支部书记这样说:“青春献给党,老来无人养,先想靠儿子,儿子也下岗”。另有一位政工干部说: “十年经理路路通,十年供销成富翁,十年技术成高工,十年政工一场空”。反映出企业党务干部处境不好,缺乏应有的地位,没有相应的待遇,普遍有一种失落感。不少党务干部感到在企业搞党务不划算、冒想来头,不安心工作,想跳槽,导致企业党务干部流失严重。
(二)原因分析
1、从客观上看,主要是三个方面:
①体制根源。一方面,企业党组织的职权十分有限。《党章》规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而“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同样是党的基层组织,由于企业党组织不像地方政权机构的党组织那样,在各项事业中担负“总缆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责,《党章》赋予企业党组织的职权也就十分有限。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而党建的目标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种有限的职权和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企业党建工作的艰难处境。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体制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改制后的企业,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原有的党政工“三架马车”的管理格局不复存在,客观上造成企业党组织领导地位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削弱。企业领导由对上级和组织的负责转变为对出资人和股民的负责,对不是共产党员的经营者,党纪的束缚也无法实施,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在客观上受到了影响。改制后企业的职工特别是党员职工在身份上由过去的“全民固定工”转为“合同工”,在感情上由“为党和国家作贡献”转为“出资人打工”,心理失衡,企业党组织要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发动职工开展各种活动的一般性号召,难免有些苍白无力。
②经济根源。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行政角色逐渐消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正在逐步形成。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由于要发展企业,要负担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等等,背负沉重的包袱,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许多国有企业是惨淡经营,甚至无法经营而破产,企业经济上不去,没有钱,职工工资都发不出,生活困难,党建工作失去了物质基础,必然难有作为。另一方面,改制后的企业,从为出资人争取最大利益出发,机构设置以生产经营为中心,部门少、人员精,过去的组、宣、纪等政工部门一般不再设置。从已改制企业的情况看,情况好的设一个政治工作部,一般多在工会或办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