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其活跃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我市正处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率先崛起,就必须加快发展流通业,努力把建成现代商贸中心。流通业不发达,尤其是现代流通业不发达,就难以形成皖中南商贸中心,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建设和谐铜陵。因此,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流通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商贸中心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与支撑作用,事关我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一、我市流通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主体多元发展,对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创造了一定的市场条件。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全市流通业拥有各类经营单位.万余户,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家,城镇从业人员..万人。
但是,我市流通业的发展理念、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挥作用程度,与加快推进现代商贸中心建设的要求和我市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观念滞后,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制约流通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思想障碍。由于我市工业经济比重大,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和“流通从属论”的观念,没有树立“投资有限、消费无限”的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促进流通业发展,是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就业、确立中心城市地位、构建和谐的需要,进而不能自觉地将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作为建设中心城市的重要切入点。
二是流通业总量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我省的.%,居全省第位处中下水平。“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低于全省.%的平均增幅,低于市、市、市的年均增幅-个百分点。流通企业摊位式、分散性、小规模的组织形式和传统的营销方式占绝对比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商业企业也只有市商厦1家,营业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只有和两家,缺乏具有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流通企业。国有流通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经营困难,作用发挥有限。
三是现代流通方式发育不足。2006年,我市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住宿等传统行业占流通业绝对比重,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方式份额较小,尤其是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还几乎呈空白状态,总体上仍处于“专业市场虽大不强,传统百货不大不强,现代流通既小又散”的现状。这不仅增加了我市的要素配置成本,而且弱化了城市的聚集功能,制约了城市的平衡发展。因此,流通业组织化、信息化程度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餐饮业、住宿业发展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四是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农村市场发育迟缓,商品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设施不配套,尤其是市场秩序较乱、商品质量问题较多,方便、安全、实惠的消费环境有待形成。2006年,我市县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占全市总量.亿元的.%,这与.%的农村人口比重极不相称。
五是发展无抓手,组织没保障。长期以来,我市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政府投资、政策扶持等方面重视不够。由于缺乏工作抓手,缺乏扶持引导政策,致使行业组织化程度偏低,全市综合性、专业性市场辐射力小,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流通主管部门频繁变动,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流通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