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市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市把解决农村“一保五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
一是采取财政分级负担的办法,按省财政30%、县区财政70%的比例统筹城镇低保资金,按省财政和县区财政各50%的比例统筹农村低保资金,按县区财政全额负担统筹五保供养经费,解决了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难题。
二是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按市县区补助15元、个人筹集50元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手按1个行政村建设1个卫生站、按一级医院标准改造薄弱乡镇卫生院、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中心镇卫生院,推动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题。
三是采取争取上级补一点、地方财政挤一点、相关部门帮一点、受益企业捐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近10亿元建设农村公路,目前,68%的行政村通了水泥公路,上百万人受益,逐步解决了农民行路难题。
四是全面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2003年以来,市财政共安排1.2亿元,新建、扩建、改建农村中小学91所,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题。
五是近两年,市、县、镇筹资6000多万元,解决了17.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题,筹资3500万元,解决了全市1.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难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五)以中心镇为依托,加快农村城镇化,以城镇的繁荣促进农村的繁荣。市把发展中心镇、专业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结合点和载体,通过放权、让利、聚业和改造“城中村”等措施,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
一是“放权”,即合理划分中心镇财政收支范围,扩大事权、财权,建立分税制财政体制。
二是“让利”,即对在中心镇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建设维护税全额返还,环保排污费、水资源费、各类土地收益除上缴国家和省部分外其余全额返还,返还资金用于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
三是“聚业”,即在中心镇集中规划工业园区,对新上的大型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分散在非中心镇和村的工业项目,采取原地统计产值、收益分成等办法,鼓励其向中心镇集聚,逐步形成城市二、三产业向中心镇延伸,农村二、三产业向中心镇聚集的良好局面。
四是“改造城中村”,即在城区和中心镇规划范围内,取消农民宅基地分配,提倡建设农民公寓;对已有的“城中村”,采取“以时间换空间”、“以货币换空间”、“以空间换空间”等办法实施改造。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中心镇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18个中心镇gdp总量321亿元,超过了全市的1/3,中心镇逐渐成为城市辐射农村,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转移和集聚农村人口的桥头堡。
(六)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农村体制创新,逐步建立了城乡统筹的社会管理体制。
一是实行统一城乡劳动用工政策,将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在县一级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制度,统筹城乡就业管理。
二是实施财税体制改革,在乡镇实行“划分税种,核定基数,增量分成,收支挂钩”的财政体制;在县一级建立“确定基数,超增分成,挂钩奖罚,鼓励先行”的财政激励机制;对市与市级所在的惠城区、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也进行改革,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几点启示
分析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做法,总结其规律,关键是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大胆创新,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