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房28404户,安装天然气2264户,气化率仅为13%。现建成的南郊供热站供热能力160万平方米,仅为新建南路、肤施路和上郡路两侧供热,占城市热负荷的8.83%,供需矛盾突出。
三是北郊、西沙热电厂建设项目因受征地、容量等限制不能及时开工,由于改气、集中供热成本高造成气化率低、集中供热步履蹒跚。
四是车辆尾气超标排放、沙尘暴频发也给大气污染治理带来了困难。
3、城区污水、垃圾处理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一是城区水污染加剧。据调查,榆溪河三岔湾断面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较高、油类污染比较严重,最差的v类水超标达4倍多。红石峡断面高锰酸盐和氨氮也略超ι类水标准。
二是缺乏水源地监测保护措施。红石峡水源是榆林城区骨干水源,上游头道河则工业区、牛家梁、金鸡滩工业区,其地下汇流全部入注红石峡,一旦上游发生污染事件,直接威胁红石峡供水安全。
三是管理缺乏一致性。由于城区水源地缺乏统一管理,机关单位、厂矿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大量建自备井,目前城区有自备井141眼,取水量高达370万立方米(不包括开发区和苏庄则)。导致地下水位下降,鸳鸯湖干涸。
四是缺乏污水处理的设施和能力。按城市日供水量2.2-3万立方米推算,榆林城区污水排量约20000立方米/天。这些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雨污混流,导致榆溪河干流、榆阳河水质恶化。
五是城区垃圾处理不够及时。目前,榆林城区日产生活垃圾450吨,工业、建筑垃圾800吨。由于垃圾处理设施简陋,且缺乏市场运作机制,因此,形成了垃圾乱堆乱放,处理不够科学的弊端。
4、噪声污染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城区车辆鸣笛没有彻底禁止,高噪声的拖拉机等进入市区运载建筑材料,超时限夜间施工,商业、娱乐业无限制播放音乐,婚丧嫁娶鼓乐彻夜不停,使噪声与日俱增。据市环境监测总站“十五”期间对城区噪声监测结果表明,噪声污染五年均值上升为72分贝。
5、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主要是管理缺乏统一性、全局性。由于管理的权利和义务混淆不清,出现有利的事抢着干,问题绕着转,工作生搬硬套,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如榆林城区自来水供应就涉及到榆林市建设局、水务局、榆阳区水务局、开发区管委会四个管理部门和市自来水公司、区红石峡供水站、经济开发区水厂、尤家峁水库及市、区水资源办等十个部门和单位的经营管理,缺水时供不上,丰水时能力闲置。撤地设市以来,市上和榆阳区一些部门交叉、重叠,很多职能、分工问题改革不到位,如有线电视管理分割为市、区两家。环卫清扫6米以下巷道划归区上管理,6米以上归市上管理,区环卫工工资为180——200元,市上环卫工工资平均为480元,由此,引发了许多矛盾和困难,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难尽人意。
同时,榆林市区社会治安秩序不良,偷盗、抢劫、杀人等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使一些居民缺失安全感。还有城区绿化与城市建设没有严格按规划协调发展,不仅绿地面积小,而且人为破坏绿地的行为也比较严重。
二、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城市步入健康文明和谐发展轨道
如何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是关乎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大课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实施“七大工程”,营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城市发展新环境。
1、畅通工程。旨在整顿交通秩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为市民提供一个畅通、便捷、舒心、安全的交通环境。
一是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公安、规划、城建、交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