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推动畜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限制数量效益型畜牧业,走生态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二、制约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基础条件较差。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很多农牧户对小尾寒羊及三元杂交羊非常感兴趣,快速育肥出栏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但苦于不通电,饲草料储备投入较大,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只能作罢。

(三)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牲畜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规模小都影响了牧户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牧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

一是镇政府和旗直对口的业务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牧业嘎查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牧民科技水平。

二是充分发挥旗职业中学、三段地劳动力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等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培训,让牧民学会1-2门畜牧养殖技术。

三是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

四是加大舍饲养殖和饲草料的科学配方与推广应用,转变传统养畜的思想观念。

(二)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

一要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做到推广实用技术与科技服务同步,提高改良繁育水平。

二要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提高利用率,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

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上下功夫。在抓好牛羊发展的同时,利用宽敞的草原适度培育和发展禽、兔及其它特种养殖,获取较高利润。

四要通过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田草牧场向种养殖大户集中,形成户均拥有5000亩以上草牧场和100亩以上水浇地的基本发展规模。

五要加快推广大中型节水喷灌、农牧业机械和规模化经营所必须的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确保农牧业生产高效率稳步提升,农牧业收入稳步提高。

(三)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要利用我镇各种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业群体经营规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四)加速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要进一步完善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健全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及动物疫情测报和信息管理体系,制定重大疫病的防治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

二要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和管理体系,直接为畜牧业的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项服务。通过信息网定期提供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各方面的信息情况,以达到调整生产、稳定价格、减少风险的目的。

三要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法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电信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居民生活保障状况调研报告
       贫困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客户市场调研报告
       征地拆迁户补偿调研报告
       维护妇女权益调研报告
       商厦经营情况调研报告
       全县供电情况调研报告
       服饰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下岗青年再从业情况调研报告
     
    十七大代表热议反腐党与腐败水火…
    学校上半学期计划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汇报
    学生沙盘模拟体会的个人总结
    民政局深化乡镇换届部署讲话
    人代会预备会主持辞
    安全科干部竞聘演讲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实施细则
    副省长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检查验…
    县长投资环境说明会讲话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指导意见
    推动大学生村官流动工作意见
    推动社会与环境共进工作意见
    推动人口计生工作上水平工作
    畜牧业生产形式转变工作意见
    推动跨越式发展实施工作意见
    畜牧局党员教育活动方案
    运输系统民主评议推动会上的
    召开大企业责任人推动会
    三年实施计划工作推动会
    调研报告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