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生产经营方向,不知道该种什么、种多少,不知道如何适应市场,最终导致生产的产品无路可销。同时,政府在抓结构调整方面也存在行政干预,容易伤及农民利益,影响农民增收。前几年我县在抓杜种、牲猪、朝天椒等产业时的教训充分说明,不注重客观实际,违背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剥夺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必定导致事与愿违,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农民增收。
(二)缺乏有力的农业保障体系。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落后是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县具有典型的秦巴气候特征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政策倾斜不够,农村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基础地位非常脆弱,靠天收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三)缺乏有力的服务体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县涉农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效果一直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服务结构调整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
二是由于在服务“三农”方面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服务不够;
三是涉农职能部门真正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信息、科技的力度不够,支农活动不能经常性的开展。
四是涉农收费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整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缺乏有力的执法监督体系。中央非常重视“三农”工作,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许多好的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但在基层执行政策力度还不够,侵农、伤农事件时有发生,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损伤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
三、解决农民增收的正确选择
(一)培育农村市场,引导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问题,不只是硬件建设问题,也不只是有形市场的培育问题,主要应该放在建立健全市场网络,扑捉准确市场信息和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等方面。目前,我县农产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很多地方仍处于传统的集市贸易方式,农产品基本自产自销,交易不规范,竞争不平等,中间盘剥严重;另一方面,对已经形成的市场网络,农民缺乏诚信观念,贪图便宜毁坏了产品声誉,丧失了市场,因而也减少了收入。
农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重要职责。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变革,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的关键时期,农村工作观念、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都要随之转变。现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已不在田间地头,而是在市场,希望也在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农民才能增收,生产才能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市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会迅速增加。因此,引导千家万户有序地进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开辟增收道路,已经成为我县农村工作中一项紧迫任务。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多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不渝地在抓经济调整。从长远看,农村经济结构格局基本上决定了农民收入的格局。对我县而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应着力于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主要通过加工、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等途径,摆脱对土地的依附,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依托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官渡镇的兆华山野菜公司正是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了农产品的市场化,降低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双台的“普兴”公司也是带领农民走农业市场化的领头雁。县委、县政府应在今后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工作中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