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一万吨pb生物可完全降解塑料生产线即将进行试生产,目前国际上首条pb生产线,标志着pb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环保意识的增强,随着“禁塑令”实施。科学发展的推进,可降解塑料产业无疑是个朝阳产业,开发区应做足“降解”文章,新城东区辟设“可降解塑料生态产业园”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和兴化工的下游企业,生产可降解塑料产品,不失为明智之举。
培育产业发展的优质“土壤”
一批批大项目的落户让我惊羡不已,总投资42亿元的熔安动力低速船用柴油机项目落户、格力70万套空调项目投产、美的冰箱研发大楼竣工在与我相隔不到180公里的省会合肥。而这正是省会合肥不遗余力的进行软、硬两个环境建设所带来的丰厚回报。
软环境建设的倒逼效应
对一个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无论什么原因如有职能部门接到通知后没到会,就视为审批通过,除了缺席默认制,软环境建设当中,合肥市还推出了超时默认制、全程代办制和特事特办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把自己的信箱、联系电话公布在服务中心门口,随时接受监督。合肥的这些做法类似于司法领域的举证倒置”职能部门和企业之间,职能部门往往处于强势,而这种经济领域的举证倒置”却让企业获得了主动,倒逼职能部门转变工作方式、态度,提高行政审批的工作效率,真正的效能革命”此外,合肥市政府对37项省及省以上单位针对企业的收费项目统一买单。年由政府买单的37项收费总共支出是一亿多元,但据测算,这笔开支的投入产出比是一比五,甚至更高。
竭尽全力的为企业服务,尽管市不遗余力的改善投资环境。但软环境还是不够令人满意。据了解,某个部门依据安徽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份文件,开发区内一家合资企业按照销售额比例收取的一项建设费高达30万元,而另一家销售额相当的本地企业通过“讨价还价”30万元减至不到3万元,由此可见一斑。
借鉴学习合肥等地先进经验,市应在软环境建设上痛下决心。将软环境建设与“官帽子”挂钩,出实招、动真格。建立联席会议制、工业项目领导负责制、项目代建制、全程代办制、超时默认制、特事特办制、缺席默认制、奖惩制、收费报销制等制度,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软环境。
硬环境建设的撬动效应
而这些变化背后却是合肥在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后,经常到合肥出差的同志往往感叹省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城市硬环境,促进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带动财政增长,最终起到对经济发展四两拔千斤的反哺效应。
起步区路网的方兴路一期、秦潭路等已全面完工,注重道路设施建设。开发区主攻新城东区的战略布局下。元桥路、平湖路等核心道路工程全面展开,水电气等与路网建设同步推进,承载产业进区的条件已经具备。而与新城东区紧密相连的东部新城商务区是规划中的城市中心区,为新城东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商务等多方面的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开发区的新城东区建设不仅要做到七通一平”还应该增加水路通、厂房通、宜居通,即“十通一平”以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撬动产业投资。
投入巨资改造派河、合裕航道由巢湖入江,注重港口建设。合肥为了引进低速柴油机项目。可谓千辛万苦“望”长江。据测算,仅长江上游就相当于四条铁路的运量,且水运成本一般比铁路低30%以上,也正如此,黄金水道再次兴起,沿长江岸线地带成为发展大型装备制造等重工业的最佳选择。开发区的新城东区拥有很长的岸线资源,应依托马窝、长丰港区,建设适合大型重工业发展的临港产业带。
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