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商上门收购笋干的被动局面,合作组成员跑江浙地区、湖南等地,拿回来了大量的订单,拓宽了笋干制品的销路。同时合作组成员的市场竞争意识和闯市场的本领也得到增强,逐步培育出一些营销大户、经济能人,现在他们做笋生意已不局限于本村、本乡这个小圈圈内,开始尝试走出去,利用自己把握的一技之长和已建立起的营销网络,到周边的均口、金溪、黄坊等乡镇收购鲜笋做笋干,甚至出县到泰宁、宁化、将乐、邵武和江西的黎川、广昌等地承包毛竹山或投资办厂搞加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溪源乡50%以的笋干是经鲇坑村笋业合作组成员加工销售出去的,年收购加工周边地区的笋制品达300吨,销售笋干近600吨,产
值1200万元。鲇坑村已成为我县笋干制品经销的集散地之一。3、带动了农民群众致富。对一些缺乏生产资金或是经营治理水平较低的农户,笋业合作组通过中短期承包他们的竹山、协调解决资金贷款问题、优先提供砍伐后的集体山场给困难户种植毛竹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增加了竹山效益。同时,通过近几年来坚持不懈地推广笋竹丰产技术,搞笋产品初加工,拓展销售市场等措施,使笋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畅销货”,笋干的收购价较以前上升了0.8-1元/斤。过去鲇坑村的毛竹山效益与其他村没有多大的差别,现在逢“大年”时鲇坑村每亩竹山仅笋产品这一块产值可达500元左右,“小年”时也可达100元左右,属全县竹山效益最好的村。2003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36元,分别高出全乡、全县平均水平107元和391元。是全乡拥有经济专业大户最多、农民生活平均水平最好的村。
4、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党支部通过组建笋业合作组,既增强了村班子成员的经济意识、闯市场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又提高了村集体竹山的效益,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了办民办实事的经济实力。近年来,鲇坑村增加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全乡最早铺设了部分小组水泥路,与东南电视网络实现了联网,今年又率先建成了集体性公墓。这些公益事业的建成,赢得了民心,增加了村民对村党支部的信任。此外,该村的社会综治、计划生育等工作方面也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全村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面貌。
三、几点启示鲇坑村党支部组建笋业合作组,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
大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闯市场的合力,促进了“一村一业”的发展壮大。尽管正处于探索、完善的过程中,但事实证实,它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新形势,有着积极的意义,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1、组建专业合作组找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不仅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而且肩负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鲇坑村党支部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这一有效载体,既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的带头示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又注重培养吸收笋业合作组中思想和行动上表现优良的成员入党,壮大党员队伍。这是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体现了以人为本、取信于民的执政理念,又展示出了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2、组建专业合作组创新了农村工作机制。鲇坑村党支部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在优势产业上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机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降低了生产、交易成本,减少了风险,从机制上保证了农民的增收。这种模式实质上就是农村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