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笋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带领农村群众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基层党组织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近年来,我县溪源乡鲇坑村党支部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依托丰富的笋竹资源,组建笋业合作组,搭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这种做法较好地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新形势,不仅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更好地发挥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取得了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实效。
一、主要做法
1、依托笋竹产业基础,支部创办合作组,为农民发展经济提供服务。鲇坑村是地处溪源乡以南1.5公里的平原村,笋竹资源较为丰富,全村共有毛竹山12740亩,笋业年产值约380万元。笋业方面的收入是鲇坑村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鲇坑村党支部为化解笋产品“卖难”问题,提高笋竹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探索性地建立了笋业合作组。笋业合作组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党员、村干部为核心,把专业大户、营销能人组织起来,齐心协力共闯市场,带领农户增收致富。合作组下设笋竹两用林培育、笋制品生产初加工、笋竹产品营销3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与20至40户农户挂钩联系。笋业合作组积极为组员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等服务,对部分生活困难的组员,采取预先垫付生产资金,产品销售后统一结算等形式给予帮助。
2、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引导推进合作组发展。为提高笋业合作组的经营治理水平,鲇坑村党支部经常组织开展毛竹生产治理技术培训班,邀请县、乡林业技术人员到村讲课、指导竹业生产,积极引进推广毛竹丰产新技术,提高了党员和群众的毛竹栽培治理水平。目前,全村有80%以上的农户较好地把握了深翻垦覆、劈草施肥、注射毛竹丰产素等技术。对笋业合作组在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村党支部尽可能给予帮助解决,促进合作组的发展壮大。为推进笋业的发展,村党支部认真落实村集体毛竹山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将承包期从以前的10年调整为现在的20至30年。同时,村党支部注重在合作组中开展培养发展党员工作,将3名政治素质较高、经济意识较强、热心村里事务的年青人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党员与其结对进行重点培养,努力将一批致富带头人培育成党员。
3、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带领农户闯市场。在笋业合作组的发展过程中,鲇坑村党支部注重吸纳党员干部参加合作组,鼓励党员干部率先学科技、建基地、搞加工、跑营销,并采取合伙经营、组建互助组等形式,带领农户闯市场,带动群众发展笋竹业,努力将党员干部培育成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雁”。目前,该村的每位村班子成员均创办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或建立了笋竹基地;全村有26名党员是合作组成员,占党员总数的54.2%。
二、初步成效
1、推动了笋竹产业的发展。笋业合作组的组建,使鲇坑村长期以来只卖笋干统货的历史得以改变,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推动了笋竹业的发展。一方面,毛竹山的面积迅速扩大。近几年来,该村每年新植毛竹面积都在200亩以上,全村的毛竹山面积从原先的800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12740亩。另一方面,伸延了产业链。目前,全村有笋干切片机8台套,年可加工笋干初级产品300吨。笋产品初加工从无到有,数量由少到多,以前是开仓笋卖统货,现在一片笋经初加工,可分出八、九个等级。经初加工后的笋制品,每吨可增加效益2600元。
2、增强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笋业合作组的组建,改变了以往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