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功夫。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任重道远。
4、考评机制弱化,奖惩作用有限。一些地方、部门、单位未能严格执行《##市“十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福建省各级领导班子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工作机制及考评试行原则》和《##市文明单位创建动态记分办法》,现有的考评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创建文明城市、县城(城区)未能形成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群众评价三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优创先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和可操作性不尽人意;一些地方、部门在提拔和使用干部上侧重于看经济方面的政绩,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挂钩不紧;文明城市、县城(城区)、文明社(小)区、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村镇建设只要不触“高压线”而被一票否决,实际上还是终身制,以致少数地方、部门和单位对精神文明创建缺乏恒心,做表面文章,在评选突击上下功夫,忽视基础性
二、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对策与措施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老先进典型,理应在新一轮创建活动中团结拼搏,奋力争先。要充分熟悉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筹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在认真回顾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发展创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形成共识,促进共为,为创建文明城市提供动力。为了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当前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果断摈弃“物质文明抓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的错误熟悉和那种“抓精神文明建设会冲淡经济建设”的偏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阵地,运用充分的实例来说明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使干部群众真正熟悉到,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优化社会文化和环境,推进政治文明,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增强参与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坚定创建信心。克服悲观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虽然说创建文明城市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创造美丽环境等硬件,要有相应的经济投入,但不是绝对的。中心文明委
在制定“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及其评价项目和标准中,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方方面面,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三个文明的相互协调。况且,中心文明委在征询全国各地的意见基础上,将文明城市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四个类型评选。根据测评体系,我市虽然有差距和不足,但也有明显的优势。经过二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市在开展创建活动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据梅列区组织的创城问卷调查,多数群众赞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已深入人心;经过多年创建,形成了共建的优势,有了一定基础。只要不断巩固发展已有创建成果,克服薄弱环节,就有可能实现新的创建目标。三是要站在更高的位置重新审阅自己。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沉溺于昨天的成就与辉煌,不能仅满足于治理脏乱差的成效,已有的先进已不能代表未来。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战略眼光,向先进城市学习,学习他们在新形势下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鲜经验和好作法,坚持走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永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气与活动。营造氛围,协调发展。要认真分析和广泛宣传三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