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营企业融资难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县域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已成为经济增长新的亮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非凡是融资难的问题。最近,笔者就这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cnwmz.com版权所有
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了放宽民营企业投资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融资空间。以xx为例:一是银行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据调查,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为6.14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5.3。20家规模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为2.6亿元,占银行资金来源的50。同时,一些优势民营企业信贷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如金浩植物油、天龙米业、科力电机等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的重点。二是民间资本充分涌流。由于发展民营经济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推动了各种民间资本充分涌流,或用于注册新企业,或用于扩大现有规模,或用于其他创业投资。去年,全县民间投资30.68亿元,新增个体户1536户,私营企业283家,民营企业完成总产值88.2亿元,实现增加值29.87亿元,对全县gdp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10.2上升到54.6;上交税收812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比率由2000年的15.2上升到40.56。三是融资渠道不断拓宽。2004年以来,县财政拿出500万元,建立健全了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以企业化的运作方式,按担保金额扩大5-10倍的规模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抵押资产相对较少、或难以找到担保单位的难题。同时,科力电机、鑫利公司两家民营企业进入上市预备期,上市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但在调研中也看到,资金紧缺仍然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80的企业资金紧张,90的企业认为银行门槛高、贷款难、融资难。一是银行贷款成本高、手续繁、周期长。大的贷款项目需省、市行审批,时间短则数月,长则年余。审计、评估、保险等中介手续繁琐,费用居高。二是大部分民营企业苦于贷款无门。就xx而言,全县民营企业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其中一部分企业处于成长初期,虽具发展潜力但缺乏担保抵押,银行拒绝贷款。三是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全县规模企业虽都与银行发生了信贷关系,但90的企业反映所需贷款与银行信贷支持度存在差距,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一方面靠多年的原始资本积累,另一方面以1-2的高息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二、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三大障碍
(一)企业素质不高。一是一些民营企业停留在家庭治理层面上,治理滞后,企业信用意识差,有的甚至有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现象。2005年,全县民营企业不良贷款达17326万元,占其贷款金额的55.2。二是规模效益差,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还款风险大,担保能力弱,银行不愿贷款。三是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虽然不少企业短期内有市场、有效益,但由于政策风险大,银行不愿贷款。
(二)银行体制不全。一是贷款集权过度,与县域企业资金需求不相适应。由于商业银行强化统一的授信治理,贷款审批权集中在总行和省行,县级行缺乏贷款审批权。县域民营企业要申请一笔数额稍大的贷款要往返省行和市行数次,十几人签字,耗时数月甚至年余,造成企业错过商机。二是风险强调过度,县级行权责不对称。由于银行过分追求贷款“零风险”和贷款“终身责任制”,各行贷款慎之又慎,对信贷人员治理上存在激励与惩罚机制不对称的问题,尤其在县行“权责不对等,奖罚不对称”,使信贷人员缺乏主动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