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的出现和滋长,对于党章的相应规定提出了挑战,会引起诸如党员意识淡漠、党员信念弱化、党员混同于非党员和一般群众等问题,进而影响党员形象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具体对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一是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和党的意识教育;二是构建网络化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网络,明确并规范党员隶属关系的属地化要求和程序;三是基层党组织的主动和党员个人的主动相结合;四是积极探索党员的退出机制和符合实际的操作办法。
2.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结构、成分构成的不平衡
较长时期以来,在工业园区非公经济体中,党员的分布和构成结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即一线工人党员少而又少,要求人党愿望和热情不高,在一线“蓝领”工人中发展扩大党员工作的力度不大,现在党员大多是原国有、集体企业的骨干,随着近几年的“公转非”而大量进人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且大部分在治理、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白领”工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白领、骨
干、精英)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但假如长期解决不了,也会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体现不出代表性。
解决对策应当是,在发展新党员工作上,要以非公企业中优秀分子为重点,做到“两个兼顾”、“两个重视”,也就是既兼顾“白、骨、精”和一般职工,更要重视在一线、一流工人中发展党员;既兼顾党员构成的先进性,更要重视非公企业党员的代表性。
3.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现与党章要求的不一致
党员在非公企业内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对树立党的形象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不能因为替非公企业工作而放弃对自身的严格要求,降格以求,不能简单地用过去“革命党”的思路看待和发挥自身在非公企业内的作用和影响,要按照党的文件的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自己定位在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身教言传、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所务企业的最大发展,并积极做到使企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实现发展,实现社会、企业、员工的“三赢”。
4.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活动方式、活动空间与党组织要求的不一致
目前在非公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党的组织活动、党员活动时间、活动方式上的困窘局面。试图在工作时间内开展党的活动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也没有制度上的保证,但是长期占用大量业余时间开展党的活动,又会给本来工作已十分紧张的党员带来额外的压力和负担。此外,作为党的基本活动,开会、学文件、讨论发言这“老三样”,已不足以引起广犬党员的爱好,更无法吸引非党员工的“眼球”。在党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上如何引人新的内涵和机制,不断进行开拓创新,已成为紧迫的课题。建议通过建立全方位、阵地化的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点,进一步挖掘社区学校的教育载体功能,引入“网络”手段,探索虚拟网上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架构起全时空的党课教育和党组织生活的平台。
5.非会企业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与国有企业的不同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中,基层党组织作为企业的政治核心,党管决策、党管干部是政治核心的具体表现。然而,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更应突出党管人才的核心理念,发挥基层党组织是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的作用,体现团结、教育、治理和服务的功能定位,教育和服务员工不断提高职工技能,团结和凝聚员工支持业主发展企业。
6.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状况不适应现实的工作要求
基层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是原国有企业回聘人员,不具备做党务工作的能力要求,在企业中兼职很多,做党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