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省地勘队伍可持续发展调查与思考
思想观念滞后。地勘企业的创立由事业费投资形成,办好了,利润被庞大的队伍吃掉,本身没有积累或很少有积累,一旦需要更新改造,又要申请地勘费投入;办得不好造成亏损也要由地勘费补贴维持;维持不下去时,又退到事业上来。负盈不负亏,没有破产问题,难以形成“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二是没有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局下辖众多地质队,地勘经费分散、有限,所办的企业多是规模小、技术简单、功能雷同,缺乏竞争力。三是治理滞后。相当多的地质队企业沿用事业单位的治理办法,产权不清、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不分,人员不精干,缺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二、推进地勘队伍改革十分必要我省地质勘查队伍作为全国地勘实力最强的队伍之一,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担负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和任务。按照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出发点,还是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积极引导、支持地勘单位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通过改革重组摆脱困境,各自找准优势重新发展壮大起来,都是十分必要的。(一)国务院对地勘单位改革有明确的要求。1999年,在地勘队伍属地化过程中,以国办发〔1999〕37号文印发了《地质队伍治理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中心和省一级保留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将其余地勘单位逐步改造成按市场机制运行和治理的经济实体,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地勘单位企业化有一个过程,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的步伐;中心和地方都要对地勘队伍治理体制改革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国务院国办发〔2003〕76号文指出,对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治理并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在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要加大贯彻国务院一系列文件精神的力度,一方面努力解决地勘单位存在的困难,营造好的改革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果断地推进地勘单位的改革,使地勘单位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二)湖南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地勘队伍的改革。地质勘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很强的工作。我国作为人口、资源和发展中的经济大国,90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依靠于矿产资源,资源的永续利用只能走“自给为主、进口为辅”之路,因而立足于勘查开发本土资源来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省地勘队伍虽然面临历史包袱沉重、队伍过于庞大的较大困难与发展危机,但这支队伍作为矿业开发乃至整个工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决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目前,我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已日益突出,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能源供给吃紧,有色金属价格暴涨,新一轮煤炭开采热、有色矿山热又在持续升温。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地勘资金有效投入严重不足,结果带来资源储备速度远低于资源开发速度,矿产资源储量的消耗量远远大于探明量,导致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保障度大幅度降低。比如,2000年至2004年五年我省矿产采选业实现产值共计达592亿元,而这五年内包括中心投入在内我省地质勘探仅投入1.5亿元。1958年到1980年全省平均每年完成钻探工作量55.9万米,20世纪90年代年钻探工作量下降到20万米,2000年至2004年钻探工作量再次下降到每年2-4万米。根据地质勘查一般规律,发现一个矿床约需5-10年时间。因此可以说,过去一个时期是靠五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勘探的资源老本,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