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调查与思考
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
(二)组织治理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熟悉偏差。一些基层党支部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熟悉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工作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治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党组织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总结“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治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治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从事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类型的党员治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治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嫉贤妒能,故意压制人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置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
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修成庙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科知识还有点爱好,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三个代表”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日趋严重,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严格的吐故纳新机制。严格党员进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
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