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当前迫切需要拓宽农民教育的工作思路,创新农民教育的内容形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方法途径,着力推进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从而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1、注重实际,科学制定完善农民教育的工作思路。一是围绕目标开展工作。着眼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将教育着力点集中到开启民智、激励民力、凝聚民心上来,把教育着重点集中到文明育农、科技富农上来,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奉献型的现代新型农民。二是因势利导开展工作。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引导到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中来,增强农民自立自助自强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根据各地不同实际,兼顾共性与个性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如在山区镇村应多组织开展农业种养实用知识的培训;在经济较发达的镇、街道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对纠纷上访不断的村居多组织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等。四是因人而异开展工作。针对纯务农、个体经商、外出务工、企业职工等不同农民群体,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分类教育。如对先富起来的阶层,开展奉献与义务教育;对中间阶层的群体,加强法制、公德教育;对贫困、弱势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和岗位培训。针对农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程度有所不同的情况,培训内容上要通俗易懂;针对不少农民失地不失岗的情况,培训时间上要短期集中。
2、注重实用,不断强化充实农民教育的活动内容。近期应扎实开展“四项教育”。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农村政策教育,逐步引导农民解决信仰危机问题;广泛深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铲除愚昧迷信在农村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基础;努力繁荣农村文化,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逐步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二是“四情教育”。开展国情、县情、镇情、村情教育,帮助农民了解本地的实情,自觉融入到当地的工作大局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农民在规范教育中得到启发。三是民主法制教育。切实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引导农民正确处理懂法与守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科技实用技能教育。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创收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民转岗技能的培训,探索网上远程教育新途径,为农民半工半学、分阶段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扩大农民教育覆盖面。
3、注重实效,大力丰富创新农民教育活动载体。可编写面向农民家庭的《公民读本》,为农民提供政府服务、法律援助、教育培训、日常生活等资讯服务。并开展系列有奖读书活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依托农村文化阵地,精心组织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探索符合农民教育规律和农村实际的办学治理模式。做好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工作,选择一批基础设施齐全、文化活动经常、教育培训有特色的镇街(村居),作为农民教育试点,加
以总结推广。树立中心户典型示范,培育推介一批学习型、创业型、科技致富型等多层面的农民家庭,开展评选活动。
4、注重长效,积极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的工作机制。要建立专门的农民教育领导小组,着力解决当前农民教育“齐抓共管,不抓不管”问题,做到有人办事、有责办事,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农民教育投入机制,对承担农民教育任务的相关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