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充实农民社会活动内容。要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为农村的生活生产提供咨询信息服务。要挖掘村落文化,通过举办文化节会活动、建立文化研究基地等形式来发展农村文化。如安昌古镇的腊月风情节、王坛镇的舜越文化节、漓渚镇的花卉节以及富盛镇的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在弘扬农村文化、提升农民文化品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借鉴。三要培训教育促动。要拓展培训内涵,突出农教重点,创新办学形式,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教学内容,编写适合不同层面、不同需要的培训教材,探索符合农民教育规律和农村实际的办学治理模式。四要示范典型带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开展农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手段。要从两个方面抓好示范引导:一是镇街(村居)试点示范,选择一批基础设施齐全、文化活动经常、教育培训有特色的镇街(村居)作为农民教育的试点,加以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带动全县面上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教育中心户示范。培育推介一批学习型、创业型、科技致富型等多层面的农民家庭,开展评选活动。
6.注重长效,机制要活
加强农民教育,机制尤为重要,它是出成果见实效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五项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农民教育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要树立全局意识,充分熟悉农教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要建立起专门的农民教育领导小组,肩负起农民教育有组织领导工作,对全县的农民教育制定近期和长远规划,出台实施意见,加强指导和协调。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领域、总结新经验。二是责任机制。当前农民教育工作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规划,治理无序,各部门条线自成体系,相互沟通不够,以致不能有效整合利用现有农村培训教育资源,在师资、资金、场所、设施等方面无法统筹安排、共享利用。要在农民教育领导小组的牵头和协调下,实行目标治理,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切实做好分工合作,承担相应的教育任务,着力解决农教工作“齐抓共管,不抓不管”的问题,做到有人办事,有责办事,形成教育的合力。三是投入机制。要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农民教育投入机制,县镇两级要每年拨出农教工作的专项资金,既要对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失地农民转岗就业培训进行补贴,也要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学历教育等提供必要的扶持。对承担农民教育任务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四是运作机制。主要是要加强“一套制度、二个阵地、三支队伍”建设。要探索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制度;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二大阵地网络建设,扩大以镇村宣传长廊、宣传窗、黑板报为主的宣传阵地覆盖面,实施村村新建阅报信息栏工程。规范以基层党校、成人培训中心为主的教育阵地建设,实施“十所百点”工程(十所县级示范基层党校,百个农村教育点)。要健全县镇两级党的报告员队伍、农民讲师团、农村文艺宣传骨干队伍,抓好这三支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经常性地开展宣讲活动。五是激励机制。要加强考核,把农民教育工作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对重视农民教育工作并有明显成效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在基层党校教务
工作者、党的报告员、农村宣传员和文艺骨干中开展“十佳”评选活动,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通过建立健全五项机制,切实加强对农民教育的治理工作,以机制促教育,以治理强机制,从而保证农民教育工作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常效化的健康轨道。
加强农民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开展农民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