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政治政绩观和牢固群众观的客观需要,也是构筑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更是围绕“保强争优、统筹发展”主题,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我县着眼全局,审时度势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是要害因素,当前应着力推进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首要任务是拓宽农民教育的工作思路,创新农民教育的内容形式,探索农民教育的方法途径。我们认为,现阶段开展农民教育应把握好“六个要”:
1.把握方向,目标要明。
开展农民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把教育的着力点集中到开启民智、激励民力、凝聚民心上来,把教育的着重点集中到文明育农、科技富农上来,以镇街为依托,以队伍阵地为抓手,以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教育,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奉献型的现代新型农民,这既是农民教育的主导方向,也是农民教育的目的所在。
2.适应形势,定位要准。
当前,我县正面临一道高起点发展中的“坎子”,农民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过坎”的问题,这就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农民教育进行准确定位。一是抓住时代特征,因势利导。围绕我县跨越新“坎子”的目标,要注重引导,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引
导到我县“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来。结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要加强指导,开展思想道德、计算机、外语等素质和技能教育,增强农民自立自助自强的意识和能力。针对农村四个多样化新形势下,农民生活水平和需求的提升,要加强服务,开展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的培训,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二是体现农村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农民教育,既要考虑共性的问题,更要考虑个性的问题,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如在山区镇村应多组织农业种养实用知识的培训;在经济较发达的镇街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对纠纷上访不断的村居要多组织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等。三是把握农民特点,因人而异。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纯务农、个体经商、外出务工、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对于不同的群体,教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不同要求,有所侧重、分类教育。如对先富起来的阶层,要开展奉献与义务教育;在中间阶层的群体中要加强法制、公德教育;对贫困、弱势群体中要开展就业技能和岗位培训。同时,由于农民的文化不平参差不齐、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培训的内容形式上要通俗易懂。针对不少农民失地不失岗的情况,在培训时间安排上要短期集中。-
3.贴近实际,内容要实。
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四项教育: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层路线和农村政策教育,逐步引导农民解决信仰危机的问题;广泛深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铲除愚昧迷信在农村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基础;努力繁荣农村文化,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逐步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向上和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二是开展四情(国情、县情、镇情、村情)教育。帮助农民了解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和本地的实情,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农民摆脱小农意识,树立大局意识。三是普及民主法制教育。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引导农民正确处理懂法与守法的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