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设了一批基层党校示范点,农民教育队伍阵地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目前,全县基层党校(包括下设教育点)达146个,专兼职教师278名,已形成设施齐全、培训经常、制度健全的基层党校教育网络。仅2004年一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50多期,培训人数达5.3万余人次。
虽然近年来我县的农民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当前农村的现状看,农民教育问题仍然是农村工作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一个瓶颈,具体表现在:
一是思想熟悉不够到位。个别镇街党委、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建设中心,对农民教育的重要性熟悉不足,以为农民只要不上访闹事就行了。镇(街)党务工作中基本没有涉及到农民教育这一课题,忽略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对当前农民的思想变化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对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缺乏系统研究,对农民思想中形成的障碍缺乏适时的疏导,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对农民的思想意识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农民失之以放,致使一些正面的思想意识得不到弘扬,错误观念泛
滥。由此导致一些消极情绪和行为。
二是教育内容不够贴近。由于对农民的思想变化缺乏系统的研究,开展农民教育很难把握住农村和农民的脉搏,形式主义严重。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现实思想不合拍,有时调子太高,讲道理太空,不切实际,农民不入耳;有的上下一般粗,对干部和农民要求一个样,农民接受不了。所宣传的与农民所思、所盼、所求的相去甚远,因而收效甚微。在调查中,农民群众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爱好不浓,近一半的人认为“无所谓”、“没有必要”甚至“反对”。说明对农民开展思想教育既是我们的薄弱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教育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当前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呈逐级弱化的趋势,贯彻上级精神、党的政策路线,往往是“市县作报告、乡镇听摘要、村里喊口号、群众不知道”。客观原因是由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农民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导致“各自为战”,很难把他们召集在一起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传播渠道断流,思想工作断层,使上级的声音很难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农民中去。
四是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受教育的主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教育手段方法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一些基层干部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也陷入困境,感到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有的只能照搬照套上级文件,不会区分对象和层次,不肯花心思动脑筋;有的不深入群众,不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切实际“空对空”,导致教育针对性不强,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应有的渗透力和说服力。调查中,在“选择你认为对农民开展教育活动较欢迎的形式”一栏,有38.9的人选择“发放学习资料读本”,34.8选择“看电影”,34选择“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因此要选择让农民群众接受并且感爱好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寓教于乐是我们提高农民教育实效性的要害。
五是教育资源有待整合。我县19个镇(街)的宣传文化教育阵地经过多年的建设,硬件上基本上达到健全规范的标准。但宣传、文化、教育队伍阵地分线多头治理,难以充分发挥这些宣传文化教育阵地的最大化优势。探索将基层党校、成人学校、镇(街)文化站、广电站、文化活动室、宣传栏、图书馆等教育资源整合成多功能、综合化的社区教育中心,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快速、便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社会环境,将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民教育针对性的一个新课题。
三、关于加强农民教育的几点建议
开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