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不利的就干扰。如“对当地政府、村(居)在依法过程中,涉及到自身利益时你的态度”这一问题,选择“服从”的只有24.3,13.9的人选择“对自己有利就服从,对自己不利就反对”,17.3的人选择“无所谓”。
5.是非模糊。随着农村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科技、法律知识的普及,当前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同时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他们经常对法律一知半解,对政策断章取义,导致是非标准时有模糊。他们相信科学治病的同时又烧香拜佛;他们憎恨赌博,但有时又参与其中。从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看,绝大部分农民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83.3;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有点了解”的为52.4,“不了解”的占29.1。对法律和政策的一知半解导致一些农民从个人利益出发,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当前农村集体上访事件中,有相当数量便是由于是非模糊而引发,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人轻信为首者
,无理纠缠,扰乱机关秩序,引发闹剧。
二、我县农民教育工作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县在开展农民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1.集中性教育以虚促实,常抓不懈。从1988年开始到1998年,我县在全县农村连续十年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1999年、2000年又在农村开展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近年来还在农村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等集中性教育活动。每年的集中性教育主要针对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选择一、二个带有全局性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落脚点,集中一段时间,确定一个主题,突出几个重点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思想教育,使教育的主题年年有深化,教育的重点年年有新意,教育的落脚点年年有效果。通过集中性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我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了了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共同进步。
2.经常性教育重点突出,常抓常新。按照“人改造环境、环境影响人”的工作思路,我县每年确定一、二个重点,开展“双字号”工程建设。从1999年开始,通过连续五年的“双改”(改坟、改厕)、“双清”(清理河道、清理垃圾)、“双治”(整治生活环境、整治社会风气)、“双建”(建卫生村镇、建文化村镇)等,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以文化大县建设为抓手,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投资1.65亿的“三馆一广场”等一批文化设施落成使用,文化村镇创建扎实推进,科技文化卫生做到常下乡,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品文化不断涌现。如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百场演出进广场,千场戏曲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活动)启动后,仅2004年已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演出20余场,观众达6万余人次;戏曲进社区演出46场,观众达12.9万人次;电影进农村放映50部、600余场,观众达5万人次。以“还权于民、还利于民”为核心,创造性地开展“三有一化”改革,把技能培训作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点,以镇(街道)成校为载体,以“政府买单,企业订单,学校出单”的培训模式,全面启动“农民培训工程”。至今为止,全县共为被征地农民开设各类培训班150多期,技能培训达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70,使大批农民得到培训,把握了就业技能并再次走上工作岗位。
3.教育阵地建设扎实推进,常抓常成。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基层党校规范化建设这一重点,加大了扩面提质工作的力度,共创建省级示范基层党校3所,市级示范基层党校9所,并在系统、社区、学校、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