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查与思考 >> 正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查与思考

回原组织过组织生活。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南尧在外企基地成立了党支部,投资10余万元建立了党员活动之家,使这些党员过上了组织生活,有了活动交流的场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企业中也得到充分发挥。四是树立企业文化,提升南尧整体新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兴衰的要害性因素。在南尧“学习、忠诚、团结、自信、严格、快速”这十二字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新理念。所有企业和总公司各部门、各岗位,都围绕这十二个字理念开展工作,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思路,全面提升了南尧整体形象。
  (四)围绕和谐抓治理,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居民素质。民主治理方面,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营造民主公开的良好氛围。南尧居委十分注重民主治理建设,把它作为勤政为民、提高自身形象、密切与群众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财务治理上,实行所有企业财务人员由总公司统一任命,统一治理的制度。定期对各企业财务进行审计,及时纠正错误,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并制定了定期向群众公开居委会、总公司的财务状况的制度,接受居民的监督。社区治理方面,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一是经常深入基层征求群众意见。南尧两委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心声,非凡是要经常到患大病、家境困难的居民家中走访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制定利民政策,为群众办实事。南

尧制定了居民子女升学奖励制度,对考上大专以上的学生每年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制定了用车制度,在居民家有红白事、病人时给安排车辆;还有独生子女奖励制度、职工退休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整整体现了为民着想、以民为本。另外,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退休老人的退休金也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一个退休老人一年可领到近6000元的退休金。三是坚持群众对领导班子评议制度。南尧每年都组织各个层次的群众对领导班子集体和各成员的工作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议,对两委成员以及企业负责人的思想表现、工作能力、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打分。通过评议,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班子成员的情况,及时纠正不足,改进工作,提高战斗力。党建治理方面,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着力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党员“三会一课”、政治学习、党员电教室治理、党员活动室治理、党员联户、党员帮扶困难等制度;大力抓好社区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未落实工作的复退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党员以及在职党员的治理,对这些党员进行全面调整摸底,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对流动党员,坚持定点联系、定点活动,定期汇报,签定党员责任书。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培训,每月由各支部组织集中学习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聘请区委党校的专职教师进行学习辅导,定期召开党小组长会议,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三、启示和建议
  村一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单位,村一级和谐发展了,全市的社会和谐就有了基础。在当前,全市上下普遍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情况下,南尧居民区的做法和经验为全市各地的村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他们的做法和经验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大背景下,必须积极探索创新,不断膨胀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基层政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村民委员自身建设的需要。假如没有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稳定发展的经济后盾,那么加强村级基层建设就很困难。同样,要想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也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这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我区经营城市情况调查与思考
   老干部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调查与…
   市农民工群体和基层党建调查与思…
   疏通干部下出道调查与思考
   对机关单位中年一般党员干部不良…
   县直机关干部作风状况调查与思考
   消化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调查与思考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调查与思考
   对县民间借贷情况调查与思考
 
政法调解实施意见
行业协会建设座谈会讲话
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吴大观事迹…
金融类员工反腐倡廉演讲稿
银行会计部结算科经理竞聘报告
人事教育处计划
罗一民解决群众最急最怨最盼的事
交通局加强事故整治讲话
县民政局班子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
安检人员年度工作交流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构建劳动关系稳定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管理办法
加强农村基层机构建设意见
社会治安综合整顿工作汇报
经济和社会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建设小康社会监测工作报告
调查与思考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