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他们首先从改革人入手,着重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能打硬仗、有责任感的企业领导班子队伍。为此,南尧请来了专家、教授,举办治理干部培训班,每周六上午集中学习企业治理、市场营销知识,风雨不误,并请专家为每个企业“把脉会诊”、出谋划策。另外,南尧还组织企业负责人到青岛海尔集团学习先进的企业治理经验和海尔人无私奉献、以厂为家、团结拚搏的精神。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培训,企业负责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企业有了生气和活力,经济效益逐渐好转,先前离开的大部分人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他们突出产业重点,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如汽车模具厂1997年至1999年严重亏损,濒临破产。但随着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的兴旺,他们加大投入力度,经过艰苦奋斗,几番坎坷,终于使企业起死回生,2000年扭亏为盈,2002年实现产值800万元。振兴聚氨酯材料厂广大干部职工,转变经营理念,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迅速打开了局面,在全国各地织就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客户网。现如今,由于该厂服务质量产品质量都过得硬,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四面八方订单不断,厂区内车水马龙,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二)着眼长远抓发展,不仅改变了辖区面貌,而且培植了新的增长点。南尧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围绕“旧村改造、外企基地建设、发展加工贸易”做文章,他们用旧村改造获得的利润集中建设外企基地,利用外企基地这个载体发展加工贸易,形成了“葡萄串”效应,同时也为南尧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旧村改造“十年征程”换来“翻天覆地”新景象。十年前,俗称“小南疃”的地方是南尧的“涝洼地”,其东侧比烟青公路低4—5米,下涝雨时水能没到炕沿,老百姓苦不堪言,也成了“两委”班子的一块“心病”。“旧村必须改造,环境必须治理,百姓必须脱贫!”为此,南尧成立了旧村改造办公室,1993年至1997年的5年间,共拆房面积4.5万平方米,投入5400万元,建成14栋六层住宅楼房,商业网点12000平方米,农贸市场1500平方米。自1998年开始,南尧又先后投资200万元,将居民区内的所有土路改建为水泥路面,居内道路硬化面积12000平方米,大街小巷安上了高杆路灯,居民区的夜晚亮丽起来。1998年拆迁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总投资达到2300万元,8幢新楼拔地而起。2001年,又投资4000万元,启动了富顺苑小区一期工程,现已开发4.6万平方米;当年又追加投资3000万元,开工建设南尧花园。2002年,富顺苑西区工程拉开了序幕,总投资8000万元,占地60亩。如今的南尧,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30平方米,仅出租住房一项每年就可为居民带来180万元的收入。旧村改造不仅提升了南尧的形象,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居民致富。
二是外企基地“标房经济”奏响“筑巢引凤”新篇章。为了加快村级经济的发展,南尧将发展的优势瞄准了“标房经济”。1997年下半年,南尧进行了企业改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旧村改造积累的资金投向何处才能做到不流失,又成了南尧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接分配给居民,还是打造发展平台、为居民解除后顾之忧?带着这个疑问,南尧的领导班子1999年—2000年间到深圳蛇口、东莞水洗镇等地参观考察,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发展“标房经济”的战略举措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他们认为,筑好“靓巢”才能引来“金凤”。要有大发展就要有大投入,而发展不能只看眼前,必须放眼长远。南尧人大胆采取“边建设、边招商,建成一幢、招满一幢”的思路,从2001年开始,先后投入1.2亿元,搬运土方50万立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