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小康村建设活动调查与思考
产值超亿元的村已达9个。
二是抓好新村规划,建设新村镇。规划是龙头,只有抓好规划,才能逐步改变村庄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同时能够节约耕地,解决宅基地分配不公等问题。在小康村建设活动中,我们高度重视新村规划工作,引导各村主动与规划部门结合,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制定好新村规划,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通过规划,预计可节约土地14208.3亩。同时,引导各村从自身实际出发建设新型民居,但不搞一刀切,因村制宜,能盖楼房盖楼房,不能盖楼房盖平房,要害是做到整洁卫生,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已建12711户新宅中,楼房1609户,占12.6,没有超出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
三是抓好培训教育,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我们坚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采取举办培训班、送科技下乡、开展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努力培育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先后培训农民3万人次,126个小康建设示范村中60以上的农民撑握了1—2门实用技术。我们还安排全市81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县**乡**村,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史绪浩积极引导下,大力发展养猪—沼气—种菜一体化的庄园式经济模式,294户农户中就有规模养殖户180户,仅此一项,全村每年人均增收210元。四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我们坚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努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先后有56个小康村被评为市级以上文明村,3554多个家庭被评为文明户。五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我们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小康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把开展学习**活动,与培养“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建设“五好”党支部结合起来,努力把**身上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化为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建设小康生活的实际行动。目前,全市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党性观念、发展信心、带动群众致富能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了**县**镇**村党支部书记**、**县**乡**村党支部书记**等一批“双强”支部书记,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三、几点启示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要求,结合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三年多来我市开展小康村建设的实践,从中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是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在调查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小康村的高度热情,以及对富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强烈向往。开展小康村建设活动,顺应群众要求,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目前,有的寻亲访友引项目,有的集资入股办项目,有的送子外出务工,有的义务出工整修街道,有的积极拆旧房建新房,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实践证实,加快社会主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