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实绩的内在联系没有得到充分揭示,群众参与度、知情度、监督度不高等,影响了干部下的确认质量。
3、渠道不多。当前,干部下的方式不多,渠道过于单一和狭窄,这是导致干部下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近二年来,某地下的干部中,因年龄和身体原因退休或退二线的占85以上,绝大多数干部“下”来后仍享受原有的级别待遇,有的甚至还提了半级;98的被下干部还由财政口发放工资。在干部下的方式上,过多地依靠退休和法律、纪律处分,主动辞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届满辞职、竞争上岗等还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在下的渠道上,主要是由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工资发放渠道没有改变,人事关系没有改变,其行政级别大多没有改变,全方位、多渠道、立体交叉的干部下的渠道还没有形成。
4、执行不力。由于干部下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做法还有待完善,实际操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
干部下的力度。一是明下暗上。有的领导干部从领导职位改任非领导职务,或退二线、退休,便摆老资格,向组织吵着要“长”待遇,一些单位党组织过于迁就下的同志,没有真正把下干部当作干部治理的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环节,有的为他们叫屈,把为他们争待遇作为对这些干部的安抚,主动奔波为其呈报,结果人是下来了,待遇上去了。二是因下就上。一些单位党组织片面理解上级党组织对本单位领导职位数和非领导职数的规定,不顾单位实情,不问工作是否需要,不问人员素质是否符合要求,争先恐后呈报干部,把职位配满,以此作为关心干部、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非常手段,出现了下去一部分,上来一大批,有的单位甚至出现领导职数或非领导职数超编现象,群众反映强烈。三是能不下就不下。一些单位党组织对于一些两可的非凡情况,尽量照顾干部的情绪,打擦边球,使干部下的工作留有尾巴。疏通干部下的“出”道,做好干部下的工作,这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非常严厉的工作,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干部下的工作的熟悉。解决干部“能下”问题,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只有疏通干部“下”的“出”道,才能把那些工作表现与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不相适应的干部,那些能力和水平与履行岗位职责不适应的干部,那些精神萎靡、意志衰退、大错不犯但政绩平平的干部,那些为政不廉、行为不端的干部及时调整出去,才能促进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广大干部及时得到必需的教育培养和锻炼,建立一支布满生气与活力的干部队伍。因此,要努力打破导致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种种旧观念,消除在干部下的问题上的错误熟悉和不正确心态,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正确对待上与下、进与出,真正树立起“领导就是服务”、“公开竞争、择优选贤”以及“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的新观念,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强化“公仆”意识,做到从容进退。
二、明确标准,增强“下”干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防止干部评价中出现“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随意行为,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干部降、免职的衡量标准。一方面,要明确干部不胜任现职工作的标准。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观念不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搞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不良影响或经济损失;忽视思想理论建设,领导水平低,统筹协调和组织决策能力差,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工作拖拉,推诿扯皮,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长期处于后进状态和明显滑坡;不重视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个人主义严重,追名逐利,以权谋私,玩忽职守,虚报浮夸,骗取政绩;官僚主义严重,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然置之,甚至因此而引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