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直机关干部作风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对县直机关干部的作风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县直机关干部作风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⒈思想不求进取。有的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习惯于照抄照搬,“研究研究”,凭老方法想问题,做事情;有的干部缺乏上进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存在混日子思想;有的干部精神不振,惰性十足。机关干部学习风气不浓厚,不想学、不愿学,把学习当成额外的负担。
⒉人浮于事突出。政事合一,职责不明,人浮于事,算起来机关人不少,真正在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不太多;有的干部只做和尚不撞钟,工作上纵向比,待遇上横向比,总觉得人不如我,不做“运动员”,专当“裁判员”;有的干部工作不讲效率,办事推诿扯皮,群众到单位办事“门难找、话难说、事难办”。
⒊部门利益至上。一些把握着审批权、办证权、处罚权的部门或单位把部门权力利益化,不愿放弃部门权力;有的单位和部门利用手中职权,肥部门利益,以罚代法,以罚代办;有的干部既缺乏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又缺乏接受监督的主动性,为政不廉,办事不公,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⒋工作作风漂浮。一些单位工作布置多,检查落实少,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干部下基层走马观花,不深入实际,不接触群众,夸夸其谈,乱发号施令,造成基层群众无所适从;有的干部模模糊糊,人云亦云;有的干部向上讲成绩浓墨重彩,极力渲染,谈问题轻描淡写,甚至根本不反映存在的问题,有的弄虚作假,编造“政绩”。
⒌“老好人”现象抬头。有的领导干部明哲保身,碰到问题、矛盾不去解决,怕犯错误,怕担责任;明知下属出现不良作风和现象,不批评,不制止,怕得罪人,甚至呵着、护着、容着、捂着,“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上述五种表现,干部群众意见很大。如不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干部队伍建设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原因剖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机关干部的作风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个难问题。其产生原因固然有多方面,既有体制、机制的原因,又有治理制度的原因,既有教育方面的原因,又有干部素质的原因。
⒈体制机制存在滞后性。目前,机关干部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表现为服务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干部治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还不够建立健全,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出现机关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再之现有机关干部非领导职务晋升制度又缺乏连续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小科员屡见不鲜,没有激励动力,干工作就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⒉教育手段缺乏有效性。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机关干部的思想也发生多元化。假如单单教育干部讲奉献,显然是不太管用。目前,从表面上看,教育方式也不少,但真正使干部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很难,入脑入心很难,效果不够明显。可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失去了它原有的效果,而现阶段又缺乏有效方法对机关干部进行教育,这也是机关干部作风转变难的原因之一。
⒊干部素质不平衡性。目前,机关干部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干部办事公道正派,勤政廉政,能把群众满足不满足、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自己工作的标准,既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也有一些干部爱打小算盘,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事事都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吃拿卡要、刁难群众。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