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经费。学校要精打细算,压缩开支,逐年安排资金还债;三是处理好还债与收账的关第。撤并学校的校产或变卖资金,要足额划归学校,或采取异地置换的途径,用产权抵消债权。同时可以学校餐饮、食品、零售等项目经营权转让的方式抵消债权。
2、充分发挥三大优势。首先是发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支持教育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前大力发展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筹措资金,缓解教育债务危机;其次是合理发挥好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树立“艰苦奋斗,精打细算”的思想,挖掘学校内部资源潜力,积极筹资还债;三是发挥好群众渴求教育的潜在优势,充分利用”一事一议“筹资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3、明确各级还债责任。应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分级治理,以县为主”的治理体制,明确各级消化教育债务的责任:教育债务的消化以县为主,教职工工资欠账由县级消化,“普九”、“危改”欠账省、市给予补助,假如能形成省、市、县5:1:4比例分担为最好;市级应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增加转移支付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县级应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为义务教育提供基本经费保障,保证各类教育经费的安全、有效运行。同时县级要负责搞上去好还债的总体规划、还款步骤、责任落实以及债务清理,市级要负责全市的债务核查。
4、确定消化债务的具体方案。一是各县、乡镇对现有债务进行清理核定,实行分类处理,登记造册,根据债务性质,逐步偿还;二是区分债务类型降低债务成本,属银行贷款的,可协商实行挂账停息;属个人集资的,按国家规定利率计息或停息还本;属拖欠工程队的,先进行工程决算审计,挤掉债务“水份”;属学校已垫支的应从债务中剔除;三是按欠债责任落实主体,属于村组学校组织实施的项目债务,由村集体或通过“一事一议”分年偿还;属于乡镇挪用农村教育费附加及专款形成的债务,由乡镇政府偿还;属学校自行建设形成的债务、由学校自行负担;四是因农村税费改革因素形成的债务应通过省、市财政补助,县级财政消化,其他资金补充的方式,建立偿债专项基金,市、县都应设立偿债财政专户,并与“两基“巩固提高、“危房改造”等系统工程相结合。
5、从市情出发,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杜绝产生新的债务。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不管如何强调都不过分。但
发展义务教育不能不从市情出以,不能不考虑全市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既有投入不足问题,也有局部过分超前问题或者说盲目追求高标准问题。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既受经费投入水平的影响,但也不完全受制于此,因此,发展基础教育,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应本着坚固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市情、县情的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切忌搞不切实际的中小学建设,盲目投入,盲目攀比,严禁不切实际的评选和验收。省、市应明确要求:从2005年起,农村中小学果断不得再搞举债建设,在安排项目规划时,必须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坚持“分级办学,分级治理”、“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新增债务一律由县级自行负担。
为有效消化减轻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负担,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教育问题应“特事特议”,我建议:一是请省上研究适当提高贫困县”一费制”收费标准,增进学校可支配经费;二是针对目前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公用经费资金落实到位难的的状况,建议自2005年起,将40的农村税费改革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从省级财政设立专户,与其他转移支付资金单列开来,省、市、县纳入财政教育专户进行治理,“直通车“拨付,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