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贫困地区,危房改造任务大,新增危房不可预见性大,2001年全面开展的“危改”工程又缺乏足够投入,旧账未还又欠新账,形成沉重债务。
3、教职工工资欠帐,这部分欠账主要是2000年以前教职工调整工资增资部分,由于县乡财力匮乏,未按时足额兑现,2001年全市实行教师工资县级统发后,未出现新的拖欠。
随着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实施,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一事一议”筹资实施难度大,使各县区可用于教育的资金减少,加之“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50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其中40用于危房改造、校舍建设及补充公用经费不足“的政策落实普遍不到位,致使教育债务包袱愈来愈重。
三、沉重债务对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贫困地区可用财力严重不足,还债能力十分有限,沉重的教育债务加剧了教育经费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县乡政府承受巨大压力。由于教育欠账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宽、对象多、数额大,不但严重制约着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随时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县乡政府不得不重视而又无力独自解决这一问题,承受
着巨大压力。
二是学校举步维艰。实施“普九”、“危改”工程,学校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但同时学校也成为最大的债务人。面对沉重的债务和有限的教育经费,学校始终跳不出“年年还债,年年欠债”的圈子,缺乏资金能力搞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因为欠债,学校被告上法庭的事件时有发生;因为欠债,校门、房门被锁的事件时有出现。学校的正常发展乃至正常教学活动深受影响。
三是教师苦不堪言。农村学校教师大多家在农村,一家的希望就依靠工资,但受教育欠账影响,一方面多年的拖欠工资得不到兑现,另一方面因以个人名义为学校建设贷款而成为经常被人追债的债务人,自尊心受到伤害,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苦不堪言。
四是工程队陷入尴尬。工程款的拖欠,形成了学校欠施工队的,施工队欠农民建筑工的,农民建筑工又需工资给孩子交学费的债务圈。每到开学初这些矛盾就越发突出地表现出来,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很大影响。随着有关法规的完善,“锁门事件”是有法可治了,但工程队欠农民工的钱怎么办?工程队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四、解决教育欠账的思考与对策
近几年,通过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教育教学条件和育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教育债务问题为何迟迟未得到有效解决?我们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税费改后,禁止了教育集资,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税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公用经费的40部分落实不到位,切断了还债资金来源;其次是教育改革,贫困县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使学校可支配收入总量减少,降低了学校的还债能力;三是地方财力有限,自身还债能力低;四是随着高山移民、退耕还林以及中小学布局调整等项目实施,形成新一轮新建、改建、扩建学校高潮,无力挤出资金还债;五是2001年开始的大范围排危延缓了还债进程。
要有效解决教育债务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两腿”走路、多策并举的办法,即坚持内部与外部相结合、近期与长远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1、认真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还债与发展的关系。债务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制约很大,但不能因为债务而影响教育的整体发展。要一边消化减轻债务负担,一边积极谋求发展;二是处理好还债与经费安排的关系。各级要切实增加义务教育资金投入,落实教育经费增长比例,确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