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好来自农村的信访问题,对于提高信访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信访问题出现的起因 随着我国农产品价格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组织方式受到极大挑战,短期内农民增收难、剩余劳动力增加、劳动力转移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农民产生比较强烈的不满情绪,使农村一些原来就很敏感的“热点问题”持续升温,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心态失衡,思想观念落后。部分村民因循守旧,不患贫而患不均,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心态失衡,对两极分化不满情绪增大。还有部分村民全局观念淡薄,喜欢走“上层路线”,对基层干部不信任,认为只有上面的领导才会公正、公平。 (二)利益驱动,故意制造事端。少数村民受利益驱动,组织策划群众上访, 煽动群众闹事,以便自己从中获利。如个别离任的村、组干部与在职的干部之间因集体资源、宗派利益等产生磨擦,就故意挑起矛盾,煽动群众闹事。有的是为了博得群众对自己的信任,让上级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各种棘手之事。还有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制造事端,激发矛盾 为自己非法谋利提供条件。只要出现一定规模的上访,一般都存在着组织者、领导者。 (三)被动服务,村组干部素质亟需增强。一是一些基层组织因经济基础薄弱,服务功能被动、弱化,没有及时、主动地去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 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致使一些本来很小的矛盾激化升 级 ,酿成大纠纷,从而加大了调处的难度。二是部分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有个别村干部,政治思想很好,品德人缘也很好,群众称为“老实人”。但是,一遇到难办的事,如宅基地纠纷、计划生育等问题,就讲不出政策,说不出道理,拿不出新招,调处起来不周全,没有一定的魄力和前瞻性,使一些问题由小变大,由少积多,逐步酿成大的矛盾。 (四)管理滞后,民主氛围不浓。有些基层组织一年不召开一次会议,对一些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如宅 基地审批、土地补偿费分配等不征求群众意见,只是少数几个人说了算。部分村、组在产业结构调整,进行项目开发时,既不广开言路,又不考察论证,开发项目“流产”也无人追究,群众极为不满。个别基层干部在执行政策上大搞利己主义。凡是自己能沾得上边的,则想尽办法兑现实施,自己或亲属沾不上利益的,则以村民自治、群众集体意见来推推挡挡。如有的村组干部因自己的儿子马上要到结婚年龄,就故意推迟集体收益分配的时间,以便儿媳妇也能享受到这一分配。有的村组干部则因自己家族里没有纯二女户或者外嫁女子户,而极力反对给这些人以优惠政策等等。 二、新形势下做好农村信访工作的对策 (一)抓住“早”——变上访为下访。〖htf〗要及时捕捉信息,及早化解矛盾。在具体操作中,要坚决克服“上访无好人”的观点,正确对待上访群众,教育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依照法律法规解决矛盾,及时有效地疏导群众。要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搜集信息,超前预测,防患未然。要把易发、多发信访的落后村及村组亏损企业作为重点排查对象,对排查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不安定因素,及时摸清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突出“快”——变久拖为速决。对于群众上访,接访后要做到快调查、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