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78.2% ,约 6.1 万人。从参与管理意识看,在外打工人员中 , 有一部分已在企业中担任管理人员、中层干部等。 (四)从事的行业朝多样化发展。 从以往单纯的建筑行业逐步向电子、矿产、商饮、服装制造、机械加工等多行业发展。过去我县外出人员近 90% 的从事建筑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近 60% 的外出人员仍旧从事建筑业,约 22% 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约 18% 的人员从事商饮等第三产业。 (五)劳务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我县著名的“建筑之乡──才溪镇,并依托“才溪建筑”这一特色招牌,加大建筑行业的技能培训,一批批外出务工者依靠这一特色走上了致富路,该镇现有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 270 人,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 48 人,形成了新 “ 九军十八师 ” 的喜人现象。官庄乡通过开展装饰装璜的技能培训,靠 “ 一个能人帮一帮,一帮能人带全乡 ” 的乘积效应,在厦门市后厝创业形成 “ 官庄装璜装饰一条街 ” ,从业人员有 3000 多人,成为我县外出就业的新典范。稔田镇也不断利用各自优势,积累经验,发挥技术专长,长年在福州从事电脑及配件销售,目前开设电脑及配件销售 10 多家。 二、劳务开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就业观念跟不上 。 农村劳动力中存在 “ 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会出去、不愿意干 ” 等问题。农民们不愿出去是先富起来的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懒字作怪;不敢出去是怕上当受骗,特别是受到过黑中介、传销等欺骗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外出劳工的积极性;不会出去是没有掌握必要的技能,而 “ 体力型 ” 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步减少,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种;不愿意干是期望值过高,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苦难脏累险工种,如城市环卫工、护工、搬运工等工种感到不满意。 二是劳动力素质偏低。 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79.1% ,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 11.5% 。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成为制约农民脱离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瓶颈。 三是现行体制和政策存在障碍。 现行户籍、计生、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许多制度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一直是妨碍农民进城的障碍,人为造成许多农民在城镇已有固定职业和住所,却难以在城镇真正安家落户、溶入城市生活,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现行计划生育工作手段落后,育龄妇女外出打工每隔半年至少需回原居住地接受一次查环查孕,这既增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又使一些人因此而丢失了工作岗位,制约了劳动力外出;当前带有福利性质的土地制度及其有偿流转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大的情况下,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不解决,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强烈依存必然存在,从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此外,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子女就学、工种选择等方面都受到一些歧视性政策的限制。 四是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不全。 由于全县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和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