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农村问题调查与思考
“孙子”,也就是说人们心中常有的外孙和孙子的差别都泯灭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思想上的差别呢? 首先,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湖北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较高,例如在我调查的这些村庄里,20-35岁的村民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其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占50%,35岁以上的村民具有初中学历的占70%,现在每年考上大学的人就有10人左右。而河南的农民20-35岁的人只有50%的人具有初中学历,受过高中教育的人只有20%,考上大学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第二是湖北的人受消费主义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鼓励消费会扩大需求进而刺激生产,所以现在的大众传媒宣传消费主义,湖北的人受到的影响较大,比较重视享受。例如有的农民表示“孩子多,无法让其读书,自己过的更不轻松”;“我们这的人爱享受,不想负担太重”; “不希望每天做事,做一段停一段,有钱才能享受生活”。在河南的这些村庄则较少有这种意识,主要的娱乐活动是打麻将,有电视看的也不多,读书看报的就更少,对于新观念接触的较少。 第三是湖北地区的宗族观念很淡,很重视个体奋斗和个人的力量;但在河南,很多人更重视家族整体的名誉、利益。例如湖北新贺村总人
口为1200人,共308户,村民居住的比较分散,一个塆子里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塆子指自然村)。本村共有10个大姓,人口数都相差不多,但是一个塆子里的人绝大多数都姓一个姓的情况很少见。他们认为“姓名只是一种符号”,80年代出生的人很少再按族谱里的辈分取名。但是在河南宗族观念比较严重,一个村里大多数人都姓一个姓,本姓的人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帮忙,而外姓人相对而言就受到了排斥,而且村里排辈分的情况很普遍,更重要的是那些没有男孩子的家庭在家族里会低人一等,被别人看不起。在宗族观念方面,同是超生情况严重的江西农村就更为典型。那里的一个村子很可能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只有政府组织的移民和一些特殊匠人是外来人口,这些也只占总人口的10%,湖北新贺村的老人都是单过的,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江西必然受到家族的口诛笔伐,为当地人耻笑和不容, 对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首先,重视农业科技在农村基层的推广,提高单产。因为耕地的数量是有限的,虽然我国现在还有荒地可供开垦,但是它们的位置很偏远,周围的自然条件也不乐观,而且开垦荒地需要的投入大,周期长。所以目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单产。提高单产就需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但是,现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所起的作用很有限,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他们的流动性很大,改行的较多,甚至农村的孩子们大多数都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工作。 其次,发挥基层行政机构的宏观指导作用。例如对外(尤其是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宣传本地的优势,招商引资;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介绍新思路,寻找新市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优惠政策,对外来投资给与税收等方面的照顾等等。 第三,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吸收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然而值得说明的是,中国不仅仅是西部的农村基础设施差,在中部的农业大省里,多数地方的基础设施的水平依旧不高,还不具备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条件,所以基础设施是必须要改善的,然而农民小生产者的力量分散和薄弱,也只能由政府带头做,并且承担大部分的费用。 第四,妥善解决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帮助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城市里由于退休金的发放和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措施使得人们“养儿防老”的思想逐渐淡化。可是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劳动能力较强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