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湖北官桥村至今仍有220多人在外,而且多是年轻人,年龄在20-35岁,占总人口的18.3%。在河南外出打工的情况更为常见,我曾经在11底的一天(农闲时节)连续走访好几个村子,但是家家关门闭户,除了一些老年人,村里基本上看不到人。村里的地大多是60岁以上的人在耕种,20到50岁的农民大多数都在外地打工,而且是夫妻一起出去,主要前往北京,深圳和广州等地。这是因为一方面河南的土地资源少,种植带来的收入就少;另一方面河南的人口多,有3个孩子的人家很多,养育子女的负担就很重,不得不靠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 河南外出打工的人一人一年的纯收入有5000-6000元,但是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是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二是进入城市的人际圈很难,没有熟人介绍,自己一个人找工作的难度很大;三是拖欠工资的情况严重;四是劳动强度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都是在私营企业里,工作时间长达每天10多个小时,几年下来健康状况严重恶化。另一方面工作条件恶劣,安全得不到保证。有一个厂家的工人多数都患有肾结石,原因是工厂里的水被污染了。还有的老板为了防止工人辞职,收取几百元的押金,有的甚至扣留工人的身份证。外出打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急需社会的关注和保护。 计划生育问题 湖北新贺村的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很好,90年代中期以后村民的意识就提高了,逐步不再需要村干部监督和做工作,计划生育已成为村民自觉的行为。四十岁左右的夫妇多数只有两个孩子,30多岁的夫妇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哪怕第一胎是女孩,在政策容许生二胎的情况下,农民也会主动放弃生育的指标。而河南的情况则相差很多,四五十岁的父母大多都有三个孩子,三十岁的父母大多有两个孩子——但是没有男孩子的家庭往往要再多生一胎。 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不认为执行力度的差别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河南打击超生的决心是坚定的,手段也是强硬的,甚至工作人员打人的现象都很普遍,还出现过推倒超生人家房子的事情。而且河南农村还流行一种做法,超生夫妇“潜逃”之后,把超生夫妇的双方家长拘禁起来,几年前还出现过要把所有近亲属都拘禁起来的规定。 第二,河南和湖北的农民对于子女的期望是共同的——“迈出农村的铁门槛”。他们都非常重视让孩子受教育,因为农村的生活苦,体力活重,而收入又少,社会地位低。同时两地的农民们也都会竭尽全力供孩子上学,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到底的决心是相同的
。 那么两地农民的区别在哪呢?我认为主要是思想不同,河南农民的思想更保守,更封建。湖北农民因为决心要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可是教育的负担很重,所以自发的不多生孩子,也就是说要对孩子负责任又不想让自己过得太苦;河南农民是也决心要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也知道教育的负担很重,但是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能没有儿子。在他们心目中“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河南有些村庄至今还保持着很多传统的习俗,例如正月十五“送灯”(到坟地挂灯笼,放焰火)和“烧香”(除夕、初一、初二、初三和十五这五天晚上为亡人点香,要保持香火整夜不断),这些活动都是很严肃也很正式的,如果有家庭不参加这些活动则要受到全村人的道德谴责,而且参与这些活动的只能是儿子和儿媳妇,出嫁的女儿已不被视为本家人了。同时男孩子受教育的情况要好于女孩,在一所乡下高中里,三年前男生是女生的4-6倍,现在仍是女生的2倍。相比较而言,湖北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例如“倒插门”(婚后男方到女方家居住)的情况很多,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现象,对于在岳父岳母家生活的女婿也没有鄙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老人们把外孙也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