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采取实地查看、抽样检查、集中座谈等方式,对全县餐饮消费食品安全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餐饮消费食品安全现状
(一)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我县创建省级餐饮消费食品安全先进县工作自去年月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制订工作方案,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各乡镇和监管成员单位对照创建标准,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档案,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分环节建立“示范点”,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二)加强协作联动,综合监管积极主动。县食安办充分发挥综合监管、组织协调的职能,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监管工作。各职能部门强化堵源头、严监管、树标杆、抓典型等工作措施,两年来,部门联合组织开展春节期间食品安全大检查、中、高考学生饮食安全大检查和食品添加剂、地沟油、一次性筷子、问题乳品等10多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推动农产品、动物源性食品、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领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得到加强。
(三)深入开展整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两年来,我县认真开展了食品安全隐患、食品质量、食品违法行为“大排查”行动,先后出动检查人员2800余人(次),检查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集贸市场、超市1947家(次),检查宾馆、学校食堂、夜市大排档、餐饮摊点372家(次),检查畜禽养殖企业、农资、兽药、饲料经营门店190余家(次),查办各类违法案件238起,下发整改意见书和限期办结通知书370余份,有效防控了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餐饮消费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生产、流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不知、不懂、不在乎。食品生产者只要生产的产品能成为商品,合格不合格与已无关;食品经营者只要有人买,有钱赚就卖,心存侥幸心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知道不多,只要是市场上卖的和上餐桌的食品都去吃。很多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顺。一是职能权限不清,综合监管有死角。食品安全由于是多头管理、多头执法,存在都管都不管的现象,许多职能相互交叉,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扯皮,导致小吃店、卤制品店、油炸食品店、面包店、餐饮摊点等现做现卖直接入口的食品存在监管空白,对前店后厂、甲地生产乙地卖不直接入口而自产自销的食品小作坊存在监管盲区。二是配套细则不完善,部门执法不力。少数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三是监管手段滞后,执法队伍素质不高。食品质量检测设备简陋、不配套,有的完全凭工作经验,监管人员在查处有“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问题时,需送样品到上级部门检测,自己难以迅速提供精确有效的检验结果,且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无经费。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食品源头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农村传统农家肥的使用越来越少,农民存在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的现象,老百姓吃的农家菜、水果和饮的茶叶等仍时有检测出农残超标。鸡、猪、牛、鱼等养殖业的业主随意、超剂量、违规使用抗生素、激素、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物质,动物未能消耗完的各种生长(促长)激素就无形转化到人身上,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缺位。我县食品生产和经营单位点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