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们的各级政府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大舞台。作为山区乡镇,如何选准经济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如何确立一个凝聚民心,干有所成的工作思路,把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必须把握山区特点,加快发展林业,把山林当工厂办,努力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性和效益性的良好统一,促进财政增效、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怎样把山林当工厂办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四个各占一半”写照**镇山林的现状
**镇国土总面积为24万亩。其中山林面积22万亩,以松、栎为主的森林面积为11万亩,杂灌林面积为10万亩,路网及其它用地约1万亩。据历年造林统计,全镇共改造多种经营基地4.5万亩,其中杉树2万亩、板栗1万亩、茶叶0.3万亩、柑桔等水果0.5万亩、银杏0.2万亩、杜仲0.2万亩,黄姜0.3万亩。形成山林面积中森林面积与杂灌面积各占一半,杂灌林面积中已改造成为多种经营基地面积与待改造的面积各占一半,多种经营基地面积中现有存在面积与荒凉面积各占一半,现存多种经营基地中有收益面积与没有收益各占一半。这四个各占一半,充分写照了**现有山林优弊两个侧面,它说明了**的山林面积大,而且土壤肥沃,植被资源丰富,杂灌林面积大,可开发的潜力大;同时也暴露出了过去的开发利用不力,只栽不管、开发无效益、山林治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镇有九千人民,**人民人均所享有的耕地不足1亩,但人均享有的山林确有24亩。**人民吃饭靠田,致富要靠山。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山区人民必须紧紧依靠山林,发展林业这个优势产业,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二、“四不”是遏制山林生产经营低效的主要症结
1、产权不明。**镇山林体制变更几经周折,86年推行两山合一,把集体划给农民实行责任治理的山林作价卖给农民,将责任山、自留山合并统归为自留山。农民经营两年后,88年又搞两山分离,把责任山收归集体,再由集体治理经营。时隔6年,也就是94年,全镇又来一次分山到户,把集体山林再次作价给农民。事隔不到半年时间,各村先后又从农民手中收回了山林治理经营权,唯有关庙岗村将山林一次性卖给了农民,由农民治理经营至今。山林的产权虽然有“集体”山林、自留山林之分,但集体山林由谁管,怎么管,如何开发利用?都没有明确的治理人和治理办法,更没有山林长、短开发规划,导致农民的自留山治理的好,开发利用的也较好,而集体山林谁砍都行,没有人去管。过去集体出资开发的经济林,由于无力治理经营下去,放任自流,集体无力管,群众因不是自己的产权不能管。产权不明,资源浪费,是山林生产经营低效的一大症结。
2、机制不活。**山林资源开发经历了15个春秋,一部分基地基本形成规模。如镇级开发的天台山千亩茶场,改造的先锋千亩板栗场,关庙岗村开发的500亩田家坪桔场,三里岗、双河等村开发的百亩果园场,铁坪村开发的百亩油桃基地都初具规模,但是经营机制不灵活,经济效益低下。天台山茶场总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茶叶基地,由于经营机制等问题,投入不足,治理不力,没有发挥最大效益。先锋板栗场作为包袱给了白泥村,白泥村及治理人员均实行杀鸡取蛋的方法,每年在近万棵板栗树上索取约2万斤板栗。田家坪桔场2万棵桔树每年以5000元的承包价包给了农民,三里岗、双河、铁坪等村把百余亩甚至是几百亩的经济林丢弃,没有发挥出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林基地正因为产权不清楚,所有者虚设,经营者缺位,缺乏约束机制。经营机制不灵活,难以面向市场,是山林生产经营低效的又一大症结。
3、龙头不在。农民想种什